战城南,扬义旗。大小百馀战,劲气不少衰。一朝赴敌先士卒,为臣死忠心不疑。
丈夫徇义贵得所,马革裹尸何足悲。古人一战宁爱生,野死不葬乌死之。
问渠兹事胡乃尔,食君之禄分所宜。君不见李陵降虏污青史,张巡骂贼真男儿。
谁云薰莸莫别白,董狐褒贬千年垂。

【赏析】

此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写于作者被贬谪期间。首句“战城南”,指在城外作战;次句“扬义旗”,指高举正义之旗以号召士卒;三、四句写战斗经历,意谓百战不屈,士气不衰;五、六句写为国捐躯,忠心耿耿;最后两句写历史人物的事迹,并借李陵、张巡等历史人物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全诗表现了诗人坚持正义、不怕牺牲、忠于朝廷的政治品质。

“战城南”,点题,即在城南作战。“扬义旗”,点明目的,即高举正义之旗。“大小百馀战”,点明经过,即百战不屈,士气不衰。“劲气不少衰”,“不”,同“丕”,大的意思。“一朝赴敌先士卒”,意为一旦赴难,首先冲杀在前。“为臣死忠心不疑”,意谓作为臣子,为国而死,忠诚之心,毫不怀疑。以上六句写战斗经历,意谓百战不屈,士气不衰。“一朝赴敌先士卒”,意为一旦赴难,首先冲杀在前。“为臣死忠心不疑”,意谓作为臣子,为国而死,忠诚之心,毫不怀疑。以上六句写战斗经历,意谓百战不屈,士气不衰。“一朝赴敌先士卒”,意为一旦赴难,首先冲杀在前。“为臣死忠心不疑”,意谓作为臣子,为国而死,忠诚之心,毫不怀疑。以上六句写战斗经历,意谓百战不屈,士气不衰。

“丈夫徇义贵得所”,意思是说,有志者事竟成。“马革裹尸”是说死后也要用马皮包裹着遗体,这是古代士兵的一种壮举。“何足悲”,意谓不值得悲伤。以上两句写为国捐躯,忠心耿耿。

“古人一战宁爱生”,意思是说,古人一战后宁肯舍命也不顾及个人的生死得失。“野死不葬乌死之”,意谓战场上死去的人得不到安葬。

“问渠兹事胡乃尔?”“胡”,同“乎”,“尔”是代词,你。“兹事”,指此事,即上文所说的为国捐躯,忠心耿耿。“胡”,同“乎”。“尔”,代词,你。“焉”是疑问代词,怎么呢?“食君之禄”,意谓吃着君主的俸禄,“分所宜”,意谓理所当然。以上两句借李陵、张巡等人的事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君不见李陵降虏污青史,张巡骂贼真男儿。”意思是说,您可曾看见李陵投降敌人而玷污了青史?张巡辱骂敌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谁云薰莸莫别白”,意思是说,谁说薰香和莸草不能区分?“董狐”指春秋时鲁国太史董狐,因敢于直书,后被人们称为“良史”。他为鲁国的史官,主持修《春秋》,记载了许多史实。“褒贬”,指评论好坏。以上两句是说,董狐的褒贬,千年之下仍垂名不朽。

【注释】

① 城南:城南,泛指战场附近。② 扬:举起。③ 旌:旗帜。④ 卒:士兵。⑤ 不:通“丕”,伟大。⑥ 一朝:一旦。⑦ 死:指为国捐躯。⑧ 为臣:作臣子。⑨ 死忠心:为国而死,尽忠报效。⑩ 死不疑:为国而死,毫无疑虑。⑪ 劲气:指勇猛之气。⑫ 宁:宁愿。⑬ 死生:生死。⑭ 乌死:乌鸦死去。⑮ 问渠:犹问其原因。⑯ 兹事:此件事。⑰ 胡:同“乎”。⑱ 宁:怎奈。⑲ 食君:吃君王的俸禄。⑳ 分所宜:理应如此。㉑ 污青史:玷污青史,比喻蒙受羞耻。㉒ 张巡:唐玄宗时宰相张九龄之子。㉓ 李陵:西汉名将李广孙李陵之子,汉武帝时率兵出击匈奴,后降敌被匈奴所囚。㉔ 降虏:指李陵投降敌人后被俘之事。㉨ 污青史:玷污青史,比喻蒙受羞耻。㉝ 张巡:唐玄宗时宰相张九龄之子。㉞ 骂贼:指张巡辱骂敌人之事。㉟ 真男儿:真正男子汉。㊱ 谁云:谁说。㊲ 熏莸:两种草名,薰草能熏人,莸草能吐烟,气味相反。《左传》载齐景公问晏婴:“熏莸不同器而久而闻其臭。”杜预注:“薰,香草也;莸,臭草也。”后用以喻善恶不同,难以同日而语。㊳ 董狐:春秋时鲁国太史董狐,为鲁国之史官,秉笔直录。后人以其为人正直而著称,故称他为“良史”。㊴ 褒贬:评论好坏。㊵ 垂名:流传千古的美名。㊶ 青史:古史书上记载帝王将相的事迹,借指史册。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写于作者被贬谪期间。全诗通过描写战争场景,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操。诗人以豪迈的笔触描绘了战场上英勇无畏的战斗情景,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诚与奉献精神。同时,诗人还通过对历史上一些英雄人物的评价和颂扬,表达了自己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封建道德观念的批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