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王孙草,归来定几时。
篝灯当此夕,千里重相思。
志士怀偏壮,孤臣鬓已丝。
山中谁晤语,镇与白云期。
注释:
丁亥:农历丁亥年,指唐代天宝十二年。
六月七日夜:即七夕之夜,传说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草:这里指野草。
南浦王孙:泛指贵族少年。
草:这里指野草。
篝灯:把灯放在草席上当火。
重:重复、多次。
偏:特别。
山中:隐居在山中的道士或隐士。
晤语:见面交谈。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秋夕望月寄内兄》一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七月七夕夜。全诗通过描写诗人与内兄在山中相遇,并相互赠送诗篇的情景,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丁亥六月七日夜书寄道通弟”直接点明时间、地点以及事件——七夕夜写信给内兄道通。接着第二句“南浦王孙草,归来定几时。”以“南浦王孙”自比,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里的“南浦”是指江南的水边,而“王孙”则是指贵族少年。李白在这里运用了典故,将自己比作贵族少年,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三句“篝灯当此夕,千里重相思。”描绘了诗人在七夕夜晚独自一人,手持篝灯,思念远方亲人的场景。这里的“篝灯”指的是用草做成的灯笼,而“重相思”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第四句“志士怀偏壮,孤臣鬓已丝。”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坚定和决心。这里的“志士”指的是有志之士,而“孤臣”则是指孤独无依的人。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内兄的境遇,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坚持和决心,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最后一联“山中谁晤语,镇与白云期。”更是展现了诗人与内兄在山中的相聚时刻。这里的“晤语”指的是互相交流意见,而“白云期”则是表示期待未来再次相见的愿望。整首诗通过描写诗人与内兄在山中的相遇,表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未来重逢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