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胡为乎衡门下,偃卧中园号桑者。满床图史安得贫,鸭阑鹤栅供萧洒。
比邻大贾谁过从,柴桑篮舆多从容。生徒散去亦不索,退院老僧方打钟。
我独来寻一二友,如君悠悠吾且朽。烹葵剥枣饶盘餐,不妨案头权设酒。
有酒便堪酬酒徒,白头能傍酒家胡。人间何许快意事,大叫一掷成枭卢。
清商旧谱新声续,还唱江南《采菱曲》。曲声半落风雨边,人影蹒跚灭华烛。
今人之乐乐未央,古人一往谁能将。我怀古人色凋丧,出门空觅江都相。
荒丘野蔓谁家宫,玉钩斜上吹凄风。欲将衰白变美好,八公山上皆青草。
何如诸公达者为,使我一饮成淋漓。客散吾留雨如注,好君正在萧飒处。
还将旧事仔细论,惟有邗江之上潮来去。
诗句原文:君胡为乎衡门下,偃卧中园号桑者。
译文:为什么你选择在衡门之下,躺在中园之中,号叫“桑者”呢?
注释:1. 衡门:古代的一种低矮的屋门,常用于隐逸生活。2. 偃卧:躺卧。3. 中园:中庭园林。4. 号桑者:自呼其名或以号代名,这里指一个隐居的人。5. 柴桑:用柴草搭成的小屋,常用来比喻隐居之所。
赏析:此诗描绘了一个隐逸之人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赞美。首句“君胡为乎衡门下”,直接点出隐居者的位置,即衡门之下,这是对隐居之地的简单描述。第二句“偃卧中园号桑者”,则更具体地描绘了这位隐士的行为,他躺在中园之中,自称为“桑者”。这里的“桑者”可能指的是一种特定的隐逸生活态度,或者是对某种特定植物(如桑树)的称呼。接下来的两句“满床图史安得贫,鸭阑鹤栅供萧洒”,进一步展示了隐居者的生活环境和心态。他虽然拥有大量的书籍图史,却依然觉得贫困,这与他的隐逸生活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他的居住环境则是简陋的鸭阑鹤栅,但却能带来一种闲适、自在的氛围。
这首诗通过对隐居者生活环境的描绘,展现了隐逸生活的悠然自得和超然物外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羡慕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