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谓河广,浊不见泰山。盂水之清,可别媸与妍。清浊苟异,小大安足言。
君子知之,众人皆茫然。
这首诗是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前赤壁赋》。
翻译:
谁(是谁?)说河之宽广,浑浊不见泰山。盂水清澈可别真伪美丑。
清浊苟异,大小又何足论?
君子深知此理,众人均茫然不解。
注释:
- 谁谓:谁说
- 河广:指黄河之宽
- 浊不见泰山:比喻事物的表面现象不能代表本质
- 孟水:指的是盂县境内的大宁河水,因水质清亮而得名
- 清浊苟异:指事物外表的清浊与内在的本质没有关系
- 君子:这里指的是有见识的人或智者
- 知之:知道
- 众人:普通大众
- 茫然:不明白,困惑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来强调“知”与“不知”的不同境界。苏轼在这里以黄河的宽泛和大宁水的清澈为例,说明表面的清浊并不能代表内在的品质或真实情况,正如人的眼睛看到的只是事物的外在形象,而真正了解事物需要深入其本质。
诗中的“清浊苟异”表达了一种哲学观念,即事物的表象并不决定其本质。这种思想在古代哲学中被广泛讨论,强调观察者的视角和角度对于理解事物的重要性。苏轼通过这个比喻,提醒人们不要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要追求更深层次的理解。
诗中的“君子”、“众人”分别代表了有智慧和缺乏智慧的人群,这反映了作者对于不同群体的认知和态度。苏轼通过对“知”与“不知”的探讨,展现了他深邃的洞察力和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
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更是对人性、社会认知等更深层次的思考,体现了苏轼作为文人士大夫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