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传西夏,干戈又早秋。
已闻百万尽,未解九重忧。
战血腥原草,笳声咽戍楼。
贾生馀涕泪,独向塞垣流。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
首联“烽火传西夏,干戈又早秋”是全诗的起兴之词,起兴于“烽火”,写边塞战事不断,战火连天,烽烟四起,而秋天到来的时候,又是战争频发之时,这两句既交代了时事的背景,又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为后文抒发诗人的感慨和忧思作了有力的烘托。“烽火”“干戈”等词语,在此处都是借代战争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战乱的强烈谴责。颔联“已闻百万尽,未解九重忧”承接上句,进一步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百万”即指千万生灵涂炭,“九重”指的是皇上、天子,这里暗喻朝廷。“已闻”说明战争已经发生了;“尽”字表明伤亡惨重,“未解”则说明百姓的痛苦还未得到解脱,“九重忧”是指国家大难尚未解除。颈联“战血腥原草,笳声咽戍楼”承接上联,进一步描写战争给边关带来的悲惨场景。“血”字直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笳声”则写出了边关的凄凉景象。“咽”字写出了笳声哀怨动人,令人感伤落泪。此联通过描绘战争场面,使读者仿佛置身战场,感受到了战争的悲壮与残酷。尾联“贾生馀涕泪,独向塞垣流”是全诗的关键,既是总结全诗的议论之句,更是深化感情的议论之句,它承前启后,将前两联的战争场面和自己的感受联系起来,并进一步升华,表达出诗人对国家危亡的深切忧虑和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尾联中“贾生”指汉朝辞赋家贾谊,因曾因忧国忧民上书汉文帝而被贬谪长沙,所以后人常以“贾生”借指有志于救国救民的人。贾谊因忧国忧民上书文帝被贬长沙,其《吊屈原赋》《鹏鸟赋》等作品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尾联借用贾谊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答案】
①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②西夏: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之一。③干戈:兵器。④九重:指皇帝或帝王。⑤塞垣:
边塞。⑥贾生:西汉初年辞赋家。⑦涕泪:眼泪。⑧戍楼:守卫边疆的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