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得理归棹,还栖江上楼。
钟疏遥隔水,寒浅尚疑秋。
月色从今满,江声自古流。
夜乌啼不住,知是宿城头。

【注释】

腊月十四夜将归复宿江楼:腊月,农历一年之末,指冬季。腊月十四日,即冬至后第七天。

未得理归棹:没有理好归船的缆绳。

栖(qī):栖息;停息。

钟:(古时)报时的乐器,这里泛指更声。

寒浅尚疑秋:寒冷不深,还像深秋一样。

月色从今满:月光从此明亮了。

城头:城楼上。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先写诗人在除夕之夜将归时的心情和所见到的情景,然后才点出题目“江楼”,并直接抒写作者的感受。全诗构思巧妙,情景交融,意境清远。

首联“未得理归棹,还栖江上楼”,“理”与“栖”互文见义。诗人欲归不得,只好留连徘徊于江上,久久地伫立江楼。“未得”、“还栖”二字,既点明了时间、地点,也暗示了作者的心境:既思家又恋友,依依不舍。

颔联“钟疏遥隔水,寒浅尚疑秋。”是诗人登楼望江所见景色。钟声远远传来,却因水波迢递而显得稀疏;江面虽不很寒冷,但寒气似乎已近黄昏。一个“疏”字,把远处悠扬的钟声写得空灵缥缈;一个“浅”字,则写出了江水的微寒。两句中,“疏”与“浅”、“遥”与“尚”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朦胧美、朦胧情。

颈联“月色从今满,江声自古流。”是诗人对眼前景象的联想和感慨。诗人由望江生发出无限遐思:月亮从此刻始,将永远明亮无缺;长江之声,也将永远绵绵不断、永世长流!这两句,不仅写出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更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体悟和领悟。

尾联“夜乌啼不住,知是宿城头。”“夜乌”即乌鸦,这里用来形容乌鸦叫声连绵不已。诗人想象着那夜乌不知疲倦地啼叫,知道它一定是栖息在城楼上。这句中“知是”二字,既表明诗人已经看到了夜乌,也暗含了他对于城楼的向往之情。

这首诗语言朴素、清新,感情真切、自然,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