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秋欲暮,摇落思难裁。
共是他乡客,宁忘九日杯。
悲秋翻恨雁,怀土懒登台。
却忆龙山会,狂歌意转哀。

九日:古代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燕山:指今北京市附近一带。

摇落:形容树叶飘落、萧瑟凄清的景象。

思难裁:形容思绪万千难以表达。

他乡客:在外的游子,指诗人自己。

宁忘:怎能忘记。

悲秋翻恨雁:因秋天而感到悲伤,又恨鸿雁南飞。

怀土懒登台:怀念故乡,不愿登上高处。

龙山会:即“龙山诗会”,指与何逊、沈约等人在龙山举行的诗歌聚会。

狂歌意转哀:放声高歌,但心情却转为悲哀。

【注释】

这首诗写于唐代大历年间(766—779年),当时诗人正羁旅他乡。诗中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首联点明时令、地点;颔联写自己作为异乡人的感受;颈联写出对秋天的伤感及怀念故土的心情;尾联表达了对好友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风格沉郁悲凉。

【赏析】

这是一首写重阳佳节的诗。此诗是作者在大历年间的重阳时节所创作的。诗人身处异地,面对萧瑟凋零的秋景,不由想起远方的亲人和朋友,写下了这首寄寓深情的诗篇。

首联“燕山秋欲暮,摇落思难裁”。“燕山”,指今北京附近的群山。“秋”指深秋。首句写眼前景物,次句写内心的感受。“摇落”,是秋风摇动树木落叶的意思。这里用一个“摇落”字,便把深秋景色写得十分动人。“思难裁”是说思绪万千难以表达。诗人身在异乡,看到秋色萧条,想到自己的身世漂泊,自然会产生许多感慨,但又不知如何表达出来。这一句看似平淡,实则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颔联“共是他乡客,宁忘九日杯。”“共是他乡客”,承上启下,既承接了首句中的“燕山”,也引出了后面的“他乡”。诗人以“他乡客”三字总领下文,说明自己现在的身份。这一句是说自己虽然身在他乡,但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不会忘记过重阳节这个美好的时光。这里的“他乡客”指的是远在他乡做客的人。“宁忘九日杯”,意思是说即使忘了故乡,也不忘重阳节。这里的“九日杯”指重阳饮酒的习俗。诗人用“九日杯”来代指重阳节,既表明了节日的主题,又巧妙地点明了自己身处他乡,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颈联“悲秋翻恨雁,怀土懒登台。”“悲秋翻恨雁”,是因为秋天的萧瑟使得自己更加感伤,所以才会生出恨雁的情绪。这里的“悲秋”是指诗人因为身处异乡,无法与家人团聚而产生的一种孤独、寂寞的感觉。同时,秋天也是离别的季节,诗人在这里也表现出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这里的“怀土”则是诗人因为身处异乡,无法与家人团聚而产生的一种思念故乡的感情。这里的“怀土”可以理解为诗人因为身处异乡,无法与故乡的亲人团聚而产生的一种思念故乡的感情。这里的“怀土”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因为身处异乡,无法与故乡的亲人团聚而产生的一种遗憾之情。这里的“怀土”更可以看作是诗人因为身处异乡,无法与故乡的亲人团聚而产生的一种失落之感。

尾联“却忆龙山会,狂歌意转哀。”尾联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于故土和友情的思念之情。这里的“却忆”是回忆的意思。诗人在这里回忆起曾经与朋友一起在龙山聚会的情景,那时他们欢聚一堂,尽情地歌唱、欢笑。然而如今,诗人却只能独自一个人在异乡怀念那些曾经的美好时光,内心难免感到有些凄凉和孤独。这里的“狂歌”是指大声唱歌的样子。诗人用“意转哀”来描绘自己内心的感受。这里的“意转哀”可以理解为诗人因为内心的忧伤而变得沉默寡言。这里的“意转哀”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因为内心的悲伤而变得黯然失色。这里的“意转哀”更可以看作是诗人因为内心的忧郁而变得愁眉不展。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年间的重阳时节所创作的。诗人身处异地,面对萧瑟凋零的秋景,不由想起远方的亲人和朋友,写下了这首寄寓深情的诗篇。首联写自己作为异乡人的感受;颔联写出对秋天的伤感及怀念故土的心情;颈联表达了对好友的思念之情;尾联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于故土和友情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风格沉郁悲凉,充分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