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祖龙飞日,先生钓泽中。
布衣曾友道,台鼎不偿功。
七里滩头月,一丝亭上风。
古今评论者,只作隐沦同。

【注释】

题子陵钓台:题,题诗。子陵,即东汉末年的诸葛亮。

汉祖龙飞日: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汉太祖)当年在芒砀山称帝,有如神龙腾飞。

先生钓泽中:先生指诸葛亮,他隐居隆中时,常到江边钓鱼。

布衣曾友道:布衣是指平民百姓,朋友。道是道理、志向。

台鼎不偿功:台,指朝廷。鼎,指三公九卿等高级官职。

七里滩头月,一丝亭上风:七里滩,地名。一丝亭,亭名。

古今评论者,只作隐沦同:古来历代评论的人都把隐居看作与隐沦相同。

【赏析】

这是一首咏诸葛亮的诗。诗人以赞美之词赞颂诸葛亮的伟大业绩,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全诗四句一韵,每一句均以“日”、“中”、“风”三字作为起兴,首尾相顾,音节铿锵,意境高远。

前两句写诸葛亮初出茅庐之时,其志不在功名,只是闲适自在地垂钓于隆中;后两句写诸葛亮虽然未得重用,但他却始终不改初衷,坚守自己的志向和操守。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第三句写诸葛亮在隆中时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刘备。刘备当时只是一个普通的布衣百姓,但诸葛亮却对他非常赏识,愿意与他一起共事天下大事。这里用“布衣曾友道”来形容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深厚友谊,既表明了刘备的出身平凡,也突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第四句写诸葛亮在朝中担任丞相时,仍不忘昔日的誓言,不为权势所动,始终保持着一颗清白之心。这里用“台鼎不偿功”来形容诸葛亮的高尚品质,既表明了他在政治舞台上的成就非凡,也突出了他内心的宁静和淡定。

第五句写诸葛亮在七里滩头欣赏着美丽的月色,同时也感受到了丝丝清风拂面而来。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既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反映了他对诸葛亮生活状态的羡慕之情。

最后两句写古今以来的人们都在评论诸葛亮的功绩,但他们却都将其视为与隐沦相同的一种人生态度。这里的“古今评论者”指的是历代文人墨客,他们纷纷对诸葛亮的事迹进行了各种评论。而“只作隐沦同”则表示这些人都认为诸葛亮的生活平淡无奇,没有太多的追求和欲望。这种看法显然与诗人的观点不同,因为他认为诸葛亮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