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习疏懒,岁月渐成癖。
心幽远世虑,地偏少人迹。
是时春向暮,芳草萋更碧。
鸟啼檐间树,花落溪上石。
悠悠发长吟,命酒聊自适。
人生任天性,焉能为形役。

【注释】

一、疏懒:懒惰。

二、是时、芳草萋更碧:此时春已向暮。萋、碧,均为草名,这里指春天的草地。

三、悠悠:闲适的样子。

四、长吟:长声吟诵。

五、天性:人的本性。

【译文】
闲居习疏懒,岁月渐成癖。
心幽远世虑,地偏少人迹。
是时春向暮,芳草萋更碧。
鸟啼檐间树,花落溪上石。
悠悠发长吟,命酒聊自适。
人生任天性,焉能为形役。

赏析:
此诗以写“疏懒”和“天性”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闲适人生的向往。诗人在暮春时节,远离了尘世喧嚣,独处山林之中,过着一种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生活。他的内心充满了宁静与平和,对于世事的纷扰和诱惑,他选择了淡然处之的态度。

首句“闲居习疏懒”,直接点明了诗人的身份与心境。这里的“闲居”,既指诗人居住的环境,也暗示了诗人的生活方式。而“习疏懒”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性格特征,即他喜欢安静、不喜欢繁复忙碌的生活。这种性格特点的形成,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在当时社会,文人阶层普遍面临着仕途无门、生活艰辛等问题,这使得许多文人都倾向于选择隐居山林,以求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生活环境,进一步展现了他的闲适生活。“岁月渐成癖”,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并且对此产生了一种依赖感。这里的“成癖”并非贬义,而是形容诗人已经将这种生活变成了一种习惯,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首诗中,诗人还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心幽远世虑,地偏少人迹。”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感以及他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他认为,只有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才能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同时,诗人也表达了他对土地的喜爱,因为他觉得这片土地更适合他的生活。

最后几句中,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达了他对于生活的满足与快乐。“是时春向暮,芳草萋更碧。”“是时”、“芳草”、“萋”、“更碧”等词语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词汇,诗人通过这些词组,生动地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春日画面。在这里,诗人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激之情。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暮春时节的闲适生活。诗人通过对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观察,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同时,这首诗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同时也要勇于追求自己的内心世界,实现自己的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