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载今重到,还非驷马来。
主人年鬓改,游子客程催。
鸡黍欢清夜,阶除落故槐。
明秋随朔雁,迟我复能回。
【注释】
马坡村:在洛阳城北。馆人:指诗人的朋友。
驷马来:四匹马驾的车。
主人年鬓改,游子客程催:主人已白发苍苍,而游子却仍漂泊在外,不能归家。
鸡黍:指家常饭食。清夜:宁静的夜晚。
明秋:明年秋天。
迟我复能回:明年秋天,你能否还乡?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公元758年(天宝七年)春,从长安返回洛阳后,为送别友人而作。当时,作者在洛阳与友人分别,诗人有感而发,写下了《马坡村赠别旧馆人》一诗。全诗写友情深厚,抒发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朋友前途的关切之意。
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重到马坡村,但“还非驷马来”一句,意在言外,含蓄蕴藉。这两句是说,时隔多年,今天又重到马坡村,并非像过去那样乘驷马而来的。“驷马”,本喻贵重,这里用以代指骏马、良马。《诗经·大雅·皇矣》云:“四牡𬮱軏。以对于东,王亥定之。”《汉书·武帝纪》载:“天子始立后,有司请曰:‘古者天子后居高庙,上配天,下接地,牲币皆太牢,所以祭天地焉;世尝再受命,陛下敬之如天,则天统得正,而地统亦当,夫然后可以配先祖,绍神圣,承天序。’上许之。”《白虎通·爵》:“王者父所生称王父,母所生称王母,尊之也。”以上诸例,说明古代帝王都自命为上天之子,因此用“驷马”代称贵显之人,是很自然的。“还非驷马来”即谓这次重游马坡村并非由驷马驾车而来。
次句直述重游之因由,言其重到并非出于偶然,而是久别重逢。“还非”,犹言不是。此句既点出“重到”之因,又引出下文。
以下六句,紧承上两句之意,分写主人、主人和客人的感受。
“主人年鬓改”,写主人。诗人与友人分手之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主人已是满头白发、两鬓斑白。这是实写。然而诗人之所以要这样写,却是有深意的。因为古人有“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说法(《古诗十九首》)。如今他们久别重聚,自然要格外珍惜这难得的相聚时刻。“主人年鬓改”一句,不仅暗示了时间的推移,而且表明诗人在重游马坡村时,主人已经年迈,自己也应该老了;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与主人久别重逢的感慨。
“游子客程催”,写客人的感受。“游子”,即游子客。诗人与朋友分手后,虽然自己并没有远行,但由于诗人长期在外地做官,不免也有“宦游”之感。他离开马坡村时,可能正是春天或初夏,而此时已经是冬天了。“客程催”,即旅途中的奔波劳累催促着他尽快回家过冬。这句也是实写,但其中包含着诗人的身世之感。
“鸡黍欢清夜”,写聚会的情景。“鸡黍”,泛指家常食物。诗人与友人久别重逢,在马坡村的茅屋中欢聚饮酒,十分高兴。“清夜”,指深夜。这句是说,在这样一个寂静的夜晚里,大家围坐在火炉旁吃着家常酒菜,畅叙离情。
“阶除落故槐”,写庭院景物。“阶除”,台阶下的空地。“落”,落下、飘零。这句写诗人重游马坡村后,所见庭院中的景物。“故槐”,即老槐树。诗人重游马坡村后,看到院中的老槐树上已经没有叶子了。“故”,旧的。诗人看到院子里的老槐树已经落叶凋零,不禁想起自己离家时的情形。
末句“明秋随朔雁”,写来年重阳节时的情况。“朔雁”,即北归的大雁。诗人与友人相约,来年秋天再一起重游马坡村。这一句是全诗的结语,也是全诗的高潮。诗人与友人约定明年再会重游马坡村,这不仅表明诗人对朋友的关怀、牵挂,也反映出诗人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归之情。
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它通过描写重游马坡村的经过,写出了诗人与友人久别重逢时的欢乐情景,表现了真挚深厚的友谊;同时通过对主人、客人的感受和周围环境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自己久客他乡的身世之感;最后以明秋再约重游作结,更增添了诗篇的韵味和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