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是在武皇年,彩笔沧江动远天。
僧徒亦识山中字,学士今传邺下篇。
当日鸣泉邀节钺,清秋高阁自云烟。
谁令流落明时去,石耳空知炫独妍。

注释:

  1. 吾未识李空同先生,每读先生诗且官渠后钦其为人过圆通寺悬多诗刻,而僧独取先生者有静言看石耳之句。
  2. 李空同先生,武皇年间的进士,他的诗歌在沧江边流传,惊动了远处的天空。
  3. 僧徒也认识山中的字迹,学士现在传下了邺下的文章篇。
  4. 当年鸣泉邀请节钺(权力象征),清秋高阁自云烟。
  5. 谁令流落明时去,石耳空知炫独妍。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李空同先生的怀念和赞美。诗中描述了李空同先生的才情和品格,以及他在武皇年间的功绩。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李空同先生的敬仰之情。
    首联“吾未识李空同先生,每读先生诗且官渠后钦其为人过圆通寺悬多诗刻,而僧独取先生者有静言看石耳之句石耳峰名庐山佳处。”诗人没有见过李空同先生,但每次读到他的诗,都会感到敬佩。他住在圆通寺,那里有很多诗碑,只有李空同的诗句被僧人选取。其中一句“静言看石耳之句”,让人联想到李空同的人品和才华。
    颔联“李空同先生,武皇年间的进士,他的诗歌在沧江边流传,惊动了远处的天空。”这句话描述了李空同的才学和地位。他不仅是武皇年间的进士,而且他的诗歌在沧江边流传,惊动了远处的天空。
    颈联“僧徒亦识山中字,学士今传邺下篇。”僧人也认识山中的字迹,学士现在传下了邺下的文章。这两句既表现了李空同的影响力,也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
    尾联“当日鸣泉邀节钺,清秋高阁自云烟。”当年鸣泉邀请节钺(权力象征),清秋高阁自云烟。这两句既描绘了当时的场景,又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李空同先生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这位前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珍视和传承的意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