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及东泛,眼豁连胸臆。
净碧不可唾,百里借秋拭。
远树水光上,出没似空植。
疏处方渺然,山黛一眉塞。
夕阳掩半面,云浪为风勒。
便以湖作纸,欲画手莫即。
见瞥况难谛,历多何暇忆。
舟子无雅情,双橹斗归力。
【诗句释义】
过湖偶书
在薄暮时分,向东泛舟而行,眼前豁然开朗,仿佛连心胸都舒展开来。
湖水清澈碧绿,仿佛唾手可得,但百里的湖面借秋天的景色来擦拭尘埃。
远处的树木倒映在水中,像空植般出没不定。
疏朗的水面上显得十分渺茫,山色像美人的眉黛一样点缀着天际。
夕阳半掩着脸庞,云浪似乎要被风吹皱。
便以湖作为纸,想要画上手却难以下手。
看见眼前的美景,更觉得难以捉摸真实,经历了太多的变迁,哪里还有空闲去记忆呢?
船夫们没有高雅的情感,双橹划动,竞相用力归家。
【译文】
天色已晚,我乘舟从东向西航行,眼睛顿时感到舒畅,好像心胸也随之开阔。
湖水湛蓝而洁净,仿佛唾手可得,但百里的湖面借着秋日的景致来洗刷污垢。
树丛倒映在湖水中,忽隐忽现,如同空中飘浮的物体。
水面宽阔而明朗,山色如女子的眉毛般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太阳渐渐落向半边天际,云层翻卷似要被风儿掀起。
我便把湖当做纸张,想在上面作画却又难以下笔。
看到眼前的美丽景色,更觉得难以捕捉其真实面貌;经历太多变迁后,哪里还有闲暇去回忆过往呢?
船夫们并没有高雅的情感,他们用力划桨,争先恐后地返回家园。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游湖时的即兴之作。全诗写景细腻入微,语言清新流畅,富有生活气息。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将湖光山色的自然之美刻画得淋漓尽致。
首联“过湖偶书”交代了作者的游湖时间、地点以及心情,为下文描绘湖光山色做了铺垫。
颔联“净碧不可唾,百里借秋拭”描绘出了湖面的美丽景象。湖水清澈碧绿,仿佛唾手可得,但百里的湖面借着秋日的景致来洗刷污垢。这里的“净碧”一词用来形容湖水的颜色和质感,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同时,“不可唾”、“借秋拭”等词语则形象地描绘出秋天的湖面之美,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清凉的湖水和宁静的氛围。
颈联“远树水光上,出没似空植”进一步描绘了湖边的景色。树林倒映在水中,时隐时现,如同空中的植物一般。这里通过对比手法(树林与水中的倒影),生动地描绘出湖边景色的静谧与和谐。同时,“出没似空植”也形象地描绘出树林在湖中的摇曳生姿,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和灵动性。
尾联“见瞥况难谛,历多何暇忆”则是对整个游湖经历的总结和反思。虽然看到了如此美丽的景色,但诗人却觉得难以捕捉到它的真实面貌;经历太多变迁后,哪里还有闲暇去回忆过往呢?这里的“瞥况”指的是短暂而美丽的景色,“历多”则指经历过许多事情,“何暇忆”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整首诗通过对游湖过程中所见所感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