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四年,我未识我。
丹青一面,是否莫果。
傍观曰真,我随可可。
以真生假,唐临橘颗。
以假即真,物化虫羸。
真假杂揉,奚较琐琐。
但感白须,长者半坠。
颧卢黡层,颐瘦摺亸。
呜呼老矣,岁月既夥。
茂松清泉,行歌笑坐。
逍遥天地,一拙自荷。

【注释】

七十四年:指诗人七十四岁。识我:了解我。丹青(dānqínɡ)一面:指画肖像的画像。莫果:不可得,不能如愿。傍观:旁人,指画家。曰真:说真。随可:随意。以真生假:指用真实的形象来表达非真实的东西。唐临:即阎立本,唐代著名画家。橘颗:形容像橘子的果实。物化虫羸:指人被刻画成虫鸟之类。杂揉:交错混杂。奚:何。琐琐:琐碎。白须:指老年人的胡须。长者半坠:指头发稀疏,如同垂落一般。颧卢黡层:指两颊上的皱纹。颐瘦摺亸(duǒ):指下巴下垂,脸形消瘦而下垂。呜呼老矣:叹老之将至。岁月既夥:指岁月已久。茂松清泉:意气风发,精神饱满。行歌笑坐:自由自在地唱歌、笑谈。逍遥:安闲自得的样子。天地:宇宙。一拙:指自己的拙劣之处。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是借画赞人的作品。诗人通过画中人物形象,抒发了人生哲理和对艺术创作的深刻认识,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俗、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首联“七十四年,未识自己”,表明诗人自入仕途以来,已经过了四十多个春秋,但始终没有认识到自己,也未曾有真正的建树,所以“未识”二字十分贴切,道出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不平。

颔联“丹青一面,是否真的?”,诗人对画家描绘的形象表示怀疑,认为画家只是随意刻画,并没有真正理解自己的内在本质,所以用反问句的形式表达了他的疑问。

颈联“以真生假,唐临橘颗”,诗人进一步分析了画中人物的真伪问题。他以唐朝画家唐临的橘颗为例,认为画中的人物虽然栩栩如生,但并不是真正的自我,而是借助于画家之手所创造出来的形象。

尾联“真假混杂,何必计较”,诗人指出了世间万物都是真假混杂的,没有必要过于计较其中的真假,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他并不看重世俗的名利地位,而是注重精神境界的提升,追求内心的自由与独立。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画面与人物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和感悟,展现了其豁达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