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门旌节拥高台,军士南边戍未回。红巾小儿齐击鼓,知是官船江上来。

《长沙竹枝歌(十首)》是明朝诗人李东阳的作品,全诗如下:

戎门旌节拥高台,军士南边戍未回。
红巾小儿齐击鼓,知是官船江上来。

我将深入分析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诗句原文
  • 戎门旌节拥高台,军士南边戍未回。
  • 红巾小儿齐击鼓,知是官船江上来。
  1. 译文解释
  • 第一句:“戎门旌节拥高台,军士南边戍未回。”描述了军营中旌旗飘扬,士兵驻扎在南方边疆的景象,但士兵们还没有归来。
  • 第二句:“红巾小儿齐击鼓,知是官船江上来。”描绘了一群穿着红色头巾的小孩正在击鼓,似乎在迎接什么重要的客人或货物,这些客人和货物是从江上过来的。
  1. 关键词注释
  • 戎门旌节:指军队的旗帜,通常用于表示军队的存在。
  • 高台:高大的平台或楼台,常用来比喻地位显赫或权力集中的地方。
  • 军士:指军人,这里特指那些在南方边境驻守的士兵。
  • 戍未回:表示士兵们还没有回到原来的位置或国家。
  • 红巾:古代士兵的标识,通常与军队或战争有关。
  • 齐击鼓:所有人都一起击鼓,形容场面热闹或有某种仪式。
  • 知是官船江上来:这里的“是”可以理解为“知道”,“官船”指的是政府船只,而“江上来”则表示来自江南或者从江南来的船只。
  1. 赏析
  • 这首诗通过描绘军营和江上的生动场景,展现了士兵们的辛勤工作和对家乡的思念。同时,诗中的“红巾小儿齐击鼓”,也反映了民间对战争的关注和对和平的向往。整体上,这首诗表达了对士兵的敬意和对他们生活的同情,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通过对这首《长沙竹枝歌(十首)》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以及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