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庐最高处,迥与碧空齐。
下见众山小,回看落日低。
松间调野鹤,云里听天鸡。
晚逐钟声去,相将度虎溪。
登匡庐绝顶
匡庐(庐山)最高处,迥与碧空齐。
下见众山小,回看落日低。
松间调野鹤,云里听天鸡。
晚逐钟声去,相将度虎溪。
译文
登上庐山的最高峰,远远地与天空相接。
从上面向下看群山显得那么小,回头望去落日已接近地平线。
松林中传来野鹤的叫声,云层里传来打鸣的天鸡。
傍晚随着寺中的钟声慢慢下山,一起过了通往虎溪的小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登庐山时的感受和景象。诗中的“匡庐”指的是中国的庐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来游览的地方。诗人通过自己的视角表达了对庐山的赞美之情。
首句“匡庐最高处,迥与碧空齐。”描述了庐山的高远与宏伟,用“高”、“齐”这两个词突出了其高度之高和气势之大。这里的“高”不仅是字面意思上的高大,更象征着诗人对于人生目标的追求与坚持。
第二句“下见众山小,回看落日低。”则通过对比的方式,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站在山顶俯瞰群山时的渺小和壮丽。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的谦逊与豁达,也反映了他超然物外的心态以及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受。
接下来的几句进一步描绘庐山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如“松间调野鹤,云里听天鸡。”展现了庐山松林间的宁静与祥和,以及云层里传来的天鸡鸣叫,增添了一抹神秘与古老的韵味。
最后两句“晚逐钟声去,相将度虎溪。”则是诗人下山后的情景描述,暗示了行程的结束。这里的“钟声”可能指的是寺庙里的钟声,而“虎溪”是庐山的一处景点,两者结合,既营造了宁静祥和的氛围,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登匡庐绝顶》是一首表达对庐山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赞美,以及对人生追求和态度的抒情诗作。通过对庐山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