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郊无处不关愁,犹有祇园物外幽。
问竹不辞芳草远,看山聊为白云留。
清溪过雨泉相应,古木逢春翠欲流。
不信东风限南北,又闻归雁渡沧洲。
【注释】
峒山:即南岳衡山。
四郊:指四周地区。关愁:关切。祇园:即祇园寺,位于今湖南衡阳市西南。
不辞芳草远:竹子不嫌弃芳草离得太远。
清溪过雨泉相应:雨水冲刷的清溪与山泉相互回应。
古木逢春翠欲流:春天到来,古树的树叶又变得翠绿,仿佛要流淌出来。
东风限南北:春风使南方的燕子飞往北方,北方的燕子飞往南方。
沧洲:水边平地。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游历南岳衡山时所作。诗中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在旅途中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清新,富有生活气息,是一首优秀的山水田园诗。
开头两句:“初春偕诸子游峒山”,点明出游的时间和目的。作者选择了“初春”时节,因为这时天气渐暖,万物复苏,正是出游的好时机。他带着儿子们一起游览了南岳衡山。这两句诗简洁地描绘了出游的时间、地点和目的,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接下来两句:“四郊无处不关愁,犹有祇园物外幽。”诗人来到了南岳衡山脚下,环顾四周,发现这里到处都充满了忧愁。这种忧愁源于他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亲人的担忧。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放弃前行的脚步,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这里的“祇园”是指南岳衡山脚下的一个寺庙。尽管四处都是忧愁,但诗人仍然能够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那就是在寺庙中的宁静与安详。
接下来的诗句:“问竹不辞芳草远,看山聊为白云留。”诗人继续欣赏着美丽的景色。他看到竹林里生长着许多竹子,这些竹子不嫌弃远处的芳草,依然茁壮成长。而他在欣赏山峰时,也为自己留下了一些时间,与白云相伴。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他认为,只要心中有爱,就能够超越一切困难,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然后进入第四联:“清溪过雨泉相应,古木逢春翠欲流。”这是描述诗人走在南岳衡山上的美景。清溪经过雨水的冲刷变得更加清澈,泉水与溪流相互呼应;古树在春天里变得更加翠绿,仿佛要把整个山林都染成绿色。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最后两句:“不信东风限南北,又闻归雁渡沧洲。”诗人在南岳衡山上度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决定回家看望家人。他相信无论何时何地,家乡永远是他的归宿。当他回到家乡时,听到了大雁南飞的消息。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的思念以及对亲情的珍惜。他坚信不管身在何处,只要想到家就会心安理得,因为家乡永远是他最牵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