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阴十日不见星,蛰龙欲起驱雷霆。
大风五月忽动地,急雨三更如建瓴。
剪烛西窗还独坐,辟兵南国几时宁。
可怜骨肉求相隔,满树秋声谁与听。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译文:

雨夜独坐

天阴十日不见星,蛰龙欲起驱雷霆。

大风五月忽动地,急雨三更如建瓴。

剪烛西窗还独坐,辟兵南国几时宁。

可怜骨肉求相隔,满树秋声谁与听。

注释:

①雨夜独坐:指诗人在雨夜中独自坐着思考。

②天阴十日不见星:天空阴沉了十天,星星都看不见了。

③蛰龙欲起驱雷霆:蛰伏的龙(比喻即将崛起的人才)想要起来,像雷霆一样发怒。

④大风五月忽动地:大风刮了五月,大地都震动了。

⑤剪烛西窗还独坐:剪下蜡烛,坐在西边的窗前,只有自己一个人。

⑥辟兵南国几时宁:开兵讨伐南方的叛军,什么时候才能安宁呢?

⑦可怜骨肉求相隔:可怜自己的骨肉亲人被迫分开。

⑧满树秋声谁与听:满树的秋天的声音,有谁能听到呢?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流寓成都时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雨夜的景色,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心和忧虑之情。

首联“天阴十日不见星,蛰龙欲起驱雷霆”描述了连日的阴雨天气,使得天空失去了星光,如同蛰伏已久的龙将要苏醒,准备像雷霆一样发怒。这一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不安的担忧。

颔联“大风五月忽动地,急雨三更如建瓴”进一步描绘了风雨的猛烈。这里用到了“建瓴”这个成语,形容雨水大得像从高处倾倒下来的水,形象地表达了风雨的力量。这一联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颈联“剪烛西窗还独坐,辟兵南国几时宁”则表达了诗人孤独一人面对风雨的情景。他剪下蜡烛,坐在西边的窗前,只有自己一个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忧虑和不安。这一联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战争的痛恨。

尾联“可怜骨肉求相隔,满树秋声谁与听”则是对家人的思念。诗人感叹自己的骨肉亲人被迫分开,而自己只能通过秋风的声音来感受他们的存在。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自己内心的痛苦。

这首诗通过对风雨、战争等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忧虑之情。同时,诗歌也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关注民生的精神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