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都镇南服,江流走其隈。
惊风鼓高浪,驾御须公才。
公船树双帜,令重御史台。
轻裘兀中坐,一鼓千艘开。
江灵戒百神,前驱步浮埃。
有陈既如云,有声复如雷。
见将不见水,颓波为之回。
周流有馀暇,独起吊古怀。
汉功陋昆明,天堑胡为哉。
巍巍皇祖业,万载恒规恢。
安危系所修,愿见封章来。

【注释】

雄都:指南台。江流走其隈:江流绕其山脚而过。惊风鼓高浪,驾御须公才:狂风掀起波涛,需要有才干的人才驾驭。双帜:指旌旗,古代军队用旗帜指挥进退,这里借指官吏的职权。轻裘兀中坐:身穿皮衣在船上坐着。一鼓千艘开:一声炮响,千只战船就一齐出动了。江灵:江神。百神:各种神灵。前驱步浮埃:前面有神灵护行,踏着云霞而行。有陈既如云,有声复如雷:像云一样密集的队伍,像雷一样的隆隆声。见将不见水,颓波为之回:即使看不见将领,也感到波涛翻滚。周流:巡视,巡察。余暇:闲暇。吊古怀:凭吊历史遗迹。汉功:汉朝的功德,指汉代建立的业绩。昆明:指汉武帝,汉武帝时曾派兵攻打匈奴,开辟西域,开拓疆土,所以称汉武帝为“昆明”。天堑胡为哉:天堑是天然屏障,为什么要开辟呢?巍巍皇祖业,万载恒规恢:伟大的皇祖业绩,永远值得继承。恒规恢:永恒的规范。安危系所修:国家的安危取决于你的努力。愿见封章来:希望你写封奏章来表达你的愿望。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史抒怀的送别之作。诗人把对历史的思考与现实联系起来,以抒发自己忧患时局的情怀。全诗通过描绘南台的景物、气氛和景象,表现诗人的感慨之情、愤懑之意。

首联先点出陈都宪赴任南台,这是全诗的起兴之笔。“雄都”,即南京,这里特指南台,“镇南服”三字,表明陈都宪赴官后的主要任务。接着又点出江流环绕南台,这既是对南京地理环境的描写,也是对陈都宪赴任的地点的暗示。两句之间互为映衬,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

颔联“惊风鼓高浪,驾御须公才”,是写陈都宪到任之后所面临的形势。“江流走其隈”,江水绕过南京城北,绕南面而来,形成一种迂回曲折之势,这就是所谓“惊风鼓高浪”;“惊”、“鼓”、“高”、“浪”四个词语,渲染出江流汹涌、气势磅礴的气氛。“驾御须公才”,“驾御”二字,表明陈都宪要驾驭这种局面,而“须公才”则表明只有具备才能的人才能够胜任。这一句既是对陈都宪的赞誉,也是对他即将面临的艰巨任务的暗示。

颈联“公船树双帜,令重御史台。”是进一步描绘陈都宪到任后的具体工作。“公船”,是指陈都宪乘坐的船只;“树双帜”,比喻树立两个对立面的权威;“令重”,即命令重大、权力重要;“御史台”,是御史大夫办公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轻裘兀中坐”,描绘的是陈都宪到任后的工作场景。他身着皮裘,独自端坐在船上,似乎并不急于处理政务。然而,他的威仪足以震慑江神,让波浪滚滚而来;他又能够运筹帷幄,指挥千舟齐发,使军容壮观。这一联通过描绘具体的场景,表达了对陈都宪工作能力的肯定和赞美。

尾联“江灵戒百神,前驱步浮埃”,是对陈都宪到任后的一种祝愿。江神在这里被人格化,它告诫各种神灵,不要干扰陈都宪的政务。同时,它还在前导队伍中,踏着云霞而行,象征着陈都宪的威仪和气魄。“有陈既如云,有声复如雷。”这两句是对陈都宪到任后声势浩大、威震四方的描绘。“见将不见水,颓波为之回”,意思是说,即使看不见陈都宪本人,也能感受到他的力量和威严;即使江水湍急,也会被他的意志所征服。这一句既表达了对陈都宪的赞美之情,又寄寓了诗人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之情。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感怀之言。“周流有馀暇,独起吊古怀”,意思是说,在巡察之余,诗人还常常独自凭吊古迹,怀念历史。“汉功陋昆明”,这句是说汉朝的功绩比不上汉武帝开拓边疆的功劳。“天堑胡为哉”,这句是说天堑险阻有什么作用呢?显然,诗人是在批评统治者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错误态度。“巍巍皇祖业,万载恒规恢”,意思是说伟大的皇祖业绩永远值得继承。“安危系所修,愿见封章来”,意思是说国家的安危取决于你的努力。最后一句“愿见封章来”,是诗人向陈都宪表达的一种愿望。希望他能写封奏章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