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三分,汤七十里。莘野辍耕,卧龙亦起。夫何为乎,殷兴刘圮。
有臣无君,犹君无臣。玄德非天,锡彼禅乎复何人。
出师二表徒为陈。伊邪葛邪,伯仲皆天民。

【注释】

伊葛叹:诗名,是东汉末年诸葛亮所作。

汉鼎三分,汤七十里:指西汉末年刘秀建立的东汉,与西汉相比,天下分为三份。

卧龙亦起:指刘备。刘备字玄德,以“卧龙”称之。

殷兴刘圮:指商朝兴起于周而灭亡于刘氏的事。

有臣无君,犹君无臣:指汉朝末年王莽篡权,自立为皇帝,群臣不服,他杀了刘歆等人,并立国号新,史称为王莽。

玄德非天,锡彼禅乎复何人?:玄德即刘备,因身长七尺五寸,故自号“玄德”。

出师二表徒为陈:指诸葛亮在《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中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军事方略。

伯仲皆天民:指刘备、孙权都是天命所归的帝王。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人通过咏古抒怀,抒发了对当时社会动乱局面的不满情绪以及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全诗八句,每句四言,结构匀称,音节和谐。诗中用典较多,如《出师表》、《后出师表》、《史记》、《汉书》等。

首联:“汉鼎三分,汤七十里。”此乃咏史诗的开端,点明时局。“汉鼎三分”,是指汉朝分裂为魏、蜀、吴三个国家;“汤七十里”是指商汤王灭夏桀建商朝,统一天下,分封诸侯。此联暗含“三分天下”之意,又借商汤伐桀之事,暗讽东汉末期的战乱。

颔联:“莘野辍耕,卧龙亦起。”这是承上启下的中间两句。“莘野辍耕”指刘备放弃耕作,去投奔荆州牧刘表;“卧龙亦起”指诸葛亮开始辅佐刘备。这两句诗描绘了两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其中“卧龙”一词,历来被人们视为诸葛亮的代称或雅称。这里指的是刘备。“亦”字则表明刘备和诸葛亮都曾有过隐居生活,后来才出山辅助君主。

颈联:“夫何为乎,殷兴刘圮。”这句诗的意思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意思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这里,作者用疑问的形式,表达了对于当时社会动乱的忧虑之情,以及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

尾联:“有臣无君,犹君无臣。玄德非天,锡彼禅乎复何人?”此两句诗是全诗的总结,也是诗人的感慨所在。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既有贤臣也有奸佞,既有圣君也有昏君。这种状况使得国家的治理变得异常艰难,难以找到合适的人选来继承先烈遗志,继续为国家效力。因此,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如果上天能够赋予某人以圣明之德,那么谁来担当这一重任呢?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动乱局势的担忧和思考。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希望能够辅佐君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