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来,来何方。易有占,乃尔荒。先乌孙,后大宛。马是非,天近远。
使端广,民怨多。天不闻,如马何。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天马来,来何方。易有占,乃尔荒。先乌孙,后大宛。马是非,天近远”是说:天马来了,来自何方呢?容易占卜,但这样荒废农桑了。先到乌孙国,后到大宛国。马匹不是真的贵重,而是与距离有关。“使端广,民怨多。天不闻,如马何”的意思是:使者的行程遥远,百姓怨恨太多。上天没有听到这些,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赏析】

此诗作于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当时,汉武帝派李广利将军出使西域,以通西域、结好匈奴为名,进行军事扩张。李广利率军至大宛国(今中亚地区)时,大宛国王杀其相而降。汉武帝以为李广利功劳最大,于是将李广利封为贰师将军,让他继续西进,进攻大宛。诗中“天马来”,指李广利所率的部队来到西域;“先乌孙,后大宛”,指这支部队先到了乌孙国(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再经过葱岭进入大宛国。诗中的“易有占,乃尔荒”意思是说:很容易就占卜吉凶了,却荒废了农事生产。“先乌孙,后大宛”意思是说:先到乌孙国去,再到达大宛国去。“马是非, 天近远”意思是说:那匹马是否真的珍贵?是因为它和人的远近关系啊!诗中的“天不闻,如马何”意思是说:上天不会听到人们的哀诉,像这匹马一样有什么用呢!

全诗以议论为主,夹杂着叙述。诗人借李广利出征西域一事,从政治、经济角度提出了问题:为什么要远征呢?(一问)远征的目的是什么?(二问)出征的结果如何?最后归结到一句话:“如马何”,即远征有什么结果呢?(三问)这首诗虽然在结构上没有明显的层次性,但每一问之间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第一问,是针对远征的原因提出的质疑,第二问是针对远征的目的提出的质疑,第三问则是针对远征的结局提出的质疑。这三问之间构成了一个因果链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