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死儿未生,儿生不知父。
问母父形容,十问还九误。
一念自提孩,哀哀到迟暮。
我作遗慕篇,悲歌动行路。

诗句释义及赏析

父死儿未生,儿生不知父。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深刻的悲痛和失落感。当父亲去世时,孩子尚未出生,因此孩子无法感知父亲的离去。这种感受让人感到无助和悲伤,因为孩子的未来完全依赖于父亲的存在。这也可以理解为,即使孩子已经出生并且开始懂事,他们也可能无法理解或接受失去父亲的事实。

问母父形容,十问还九误。

这句诗反映了孩子对母亲的疑问和困惑。孩子试图通过询问母亲来了解父亲的容貌,但每次都会得到错误的信息或无法得到满意的答案。这种反复的问题和错误的答案增加了家庭的悲剧感,也反映出孩子在面对未知和痛苦时的无助感。

一念自提孩,哀哀到迟暮。

这句话描绘了孩子在失去父母后的哀伤和成长过程。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脆弱和无力,开始学会承担起生活的责任和悲伤。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哀伤逐渐加重,直到生命的尽头。这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的哀伤和痛苦是与日俱增的,因为他们在不断经历着失去亲人的痛苦。

我作遗慕篇,悲歌动行路。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创作这首诗的目的,即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悼之情。通过诗歌的形式,作者希望能够触动读者的心弦,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悲哀。同时,这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生命无常和世事变幻的感慨。

译文

父逝儿未出,幼子不识父影踪。
母述父容貌,百问九非真。
孤怀思已断,哀声至晚年。
我作哀歌赋,行路人共鸣。

注释

  1. 父逝儿未出:指父亲去世时,子女尚未出生,所以无法感知父亲的存在。
  2. 幼子不识父影踪:指孩子年幼时,由于身体和认知的限制,无法辨认父亲的面容或身影。
  3. 母述父容貌:指母亲向孩子描述父亲的外貌特征。
  4. 百问九误真:表示孩子不断地向母亲询问关于父亲的事情,但每次都得不到准确的答案,误以为是真实的情况。
  5. 孤怀思已断:指孩子在失去父母后,内心孤独无依,情感上受到极大的打击。
  6. 哀声至晚年:指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哀伤之情愈发深刻,直至生命的最后阶段。
  7. 遗慕篇:指作者创作的诗歌名称。
  8. 悲歌动行路:指这首诗的情感深深打动了读者,使他们感动流泪,仿佛可以听见悲伤的歌声在道路上回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