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台枕玉山平,并骑登高结束轻。
戏马风流还九日,射雕人地且三城。
将归丽句雄笳鼓,未醉香醇困步兵。
笑插黄花忧未遍,教添紫菊向长缨。
九日承王骠骑邀集东皋有赋
越王台枕玉山平,并骑登高结束轻。
戏马风流还九日,射雕人地且三城。
将归丽句雄笳鼓,未醉香醇困步兵。
笑插黄花忧未遍,教添紫菊向长缨。
【注释】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②越王台: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③玉山:指会稽山,因山上多玉石而得名。
④结束轻:轻松自在的样子。
⑤戏马:指汉武帝曾于此地射落大宛良马以示天下。
⑥射雕:指东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地射中飞鸟以示武功。
⑦长缨:指古代的“长缨套索”,用以缚住敌人。
【赏析】
《九日登越王台》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天宝四年(745)。当时杜甫在洛阳,王粲、孔融等辈在长安,彼此久别重逢,都很高兴,于是一起到洛水上的越王台上饮酒作乐,畅叙离情别意。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全诗四联八句,首联交代了聚会的地点和时间;颔联描绘了聚会时的盛况;颈联描写了聚会中的趣闻轶事;尾联抒发感慨,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首联写聚会的时间和场所。“越王台”是东汉初年吴王濞的府邸旧址,位于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据史书记载,东汉建武二年(26),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射虎,后改称“射虎亭”。公元708年,武则天在此宴请群臣,故又称“御宿台”。唐肃宗天宝三年(744),诗人杜甫曾游历会稽,与当地的文人雅士相会,并在会上赋诗,即所谓“越台怀古”。此次与王粲、孔融等人相聚,自然又是一场盛会。首联以“越王台”点题,表明了这次聚会的地点。
颔联写聚会时的盛况。“并骑登高结束轻”是说大家骑着骏马登上越王台,一边欣赏美丽的景色,一边尽情地欢乐。“结束轻”形容骏马奔跑时轻盈而迅速的样子。“戏马风流还九日,射雕人地且三城”则进一步描绘了聚会时的盛况。这里的“戏马”是指射箭游戏,而“风流”则是指欢快、洒脱的风度。“九日”指的是重阳节,因为这一天人们喜欢登高远眺,所以这里用“戏马风流还九日”来形容大家的欢乐场面。至于“射雕人地且三城”,则是说他们射得技艺超群,仿佛已经征服了整个中原地区一样。这里的“三城”指的是黄河流域的三个重要城市。
接下来是颈联。“将归丽句雄笳鼓,未醉香醇困步兵”是说大家酒足饭饱之后,纷纷离去。而杜甫却独自留下来,因为他还没有喝醉。这里的“丽句”指的是美妙的诗句,而“雄笳鼓”则是说笛子吹奏出激昂有力的曲调。“困步兵”则是说由于酒精的作用,使得自己感到有些困倦。这里的“步兵”原指步兵校尉曹植,后来泛指文官。
尾联。“笑插黄花忧未遍,教添紫菊向长缨”是说虽然自己并没有完全摆脱忧愁,但仍然想要尝试一下新的乐趣。这里的“黄花”指的是菊花,而“紫菊”则是另一种颜色鲜艳的菊花。尾联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尽管自己尚未完全摆脱忧愁,但仍然愿意尝试新的乐趣,追求更高的目标。这里的“长缨”原指长绳,后来也用来比喻远大的志向或抱负。
整首诗通过对越王台聚会的描述,展现了诗人豪迈的情怀和远大的志向。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