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垂训己全收,倡道东南尚黑头。
实有元方夸奕世,千秋事业属弓裘。

【解析】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是诗人对王安石变法的颂扬。首句“一经垂训”“己全收”即指王安石的经筵,也即讲学的场所。颔联“倡道东南尚黑头”中的“黑头”,指的是王安石变法开始时,他正处在中年,意气风发地倡导新法。颈联两句中,“元方”是王雱之字,王安国之子;王介甫为王安石变法所立的碑文称:“介甫以天下为己任,尝自叹曰:非有大过人之心,能合大成天下之务者,未可几时措天下也。其始至也,众言讻讻然,不能入主听,介甫亦自危。于是独任之而听之。”意思是王介甫虽然遭到众人的反对,但自己仍坚持变法。“实有元方夸奕世”,指的就是王介甫的儿子王安国,他能够继承父志,继续推行新法。尾联“千秋事业属弓裘”中的“弓裘”代指王介甫,指出他的千秋伟业,将由王安国继承下去。

【答案】

(1) 《与澄博陈太公》是诗人对当时朝臣进行劝谏的奏疏,也是诗人在政治斗争中发表的政治见解,表达了他在政治上主张变革、改革的主张。

(2) 本诗首句写经筵讲学,次句写王介甫提倡新法,三、四两句说王安国能继承父志推行新法。尾句则表明诗人认为王安国将完成父亲的未竟之业。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元丰三年二月上给皇帝的奏章,是劝谏朝堂大臣们顺应时代潮流,改变陈旧思想观念,积极支持和拥护王安石变法。首句写经筵讲学的盛况,次句赞颂王介甫主持变法,三、四两句赞美了王介甫的儿子王安国能够继承父志,继续推行新法。最后两句则表明诗人认为王安国将完成父亲的未竟之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