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上低杨柳,歌舞楼中小月明。
异地谁教宾作主,同襟方见弟和兄。
已从戏局还看梦,纵使诙谈总自清。
一曲游仙催漏短,贪欢怕是听鸡声。

【注释】秋夜,指秋季夜晚。邓未孩:指诗人的朋友。冯上仙:指诗人的友人。曹愚公:即曹孟德(153—220年),字孟德,三国时曹操的字。他因梦见故世之神人,故有“梦”和“演黄粱”等词句。淮河楼,在安徽寿县西南。看,观赏。黄梁传奇,指《枕中记》故事。作者以“黄粱”为引子,暗指自己的富贵功名是虚幻的。

【赏析】这首诗写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年)。当时天下大乱,群雄逐鹿,诗人才士多遭厄运。诗人在淮河楼上观戏、饮酒,感叹世事如梦,浮名虚誉,终归一空,遂作此诗。

首联:“秦淮河上低杨柳,歌舞楼中小月明。”起笔先点地点,点出“淮河楼”,点出时令“秋夜”。接着描写景物,点出时间“月明”,渲染气氛。这里,“秦淮河上”既点出题面中的“秦淮河楼”,又写出了淮河楼所处的具体环境,为下文写景、叙事张本。“低杨柳”既是写景,又暗含着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之情。因为柳树易变,所以“低杨柳”,而人的一生亦难保长久,所以“谁教宾作主,同襟弟与兄”。

颔联“异地谁教宾作主,同襟方见弟和兄”两句,是诗人对“客”和“主人”、“弟”和“兄”的关系作了深刻的揭示。诗人说,你我虽然身处异地,却可以互相称友;我们虽然都是兄弟,却也可以互相尊重。这两句话,不仅表明了人与人之间应当平等相待的道理,而且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彼此平等交往的客观规律,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

颈联:“已从戏局还看梦,纵使诙谈总自清。”意思是,我已经从戏剧演出回到了现实生活,纵使谈论得多么风趣幽默,也总归是一场虚幻的梦境。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场中的一切幻想的否定态度。

尾联:“一曲游仙催漏短,贪欢怕是听鸡声。”意思是,一首曲子催得太急促了,恐怕是因为听到报晓的鸡啼声。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人生苦短的认识,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于贪恋声色犬马生活的厌倦情绪。

全诗通过写淮河楼上的宴会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苦短的深刻认识和对于名利场中一切幻象的否定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