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奋迹愿多违,焚却儒冠换铁衣。
虽是文人羞绛灌,其如武士昧攻围。
帷中夜识风云变,阃外尘清羽檄飞。
思廑拊髀图一报,旗常勒绩事犹微。
【注释】:
文坛奋迹愿多违(文坛,指文坛上的活动;奋迹,指奋发有为;愿多违,表示愿望与现实不符。):在文学界活动,但愿望很难实现。
焚却儒冠换铁衣(焚却,烧掉;儒冠,古代读书人的帽子;换铁衣,换上铁甲,这里代指战士的装束。):烧毁了读书人的帽子,换上了铁甲。
虽是文人羞绛灌(绛灌,汉武帝刘彻的年号,这里借指汉文帝。):尽管是文人,但也会因为战争的残酷而感到羞耻。
其如武士昧攻围(其如,表疑问语气词;昧,不明白;攻围,攻击包围。):如果一个武士不懂得进攻和防守。
帷中夜识风云变(帷中,指帷帐之中;识,认识;风云变,比喻形势的变化。):在帐篷里,夜晚能够认识到风云变化。
阃外尘清羽檄飞(阃外,边疆之外;尘清,尘土被清扫干净;羽檄飞,文书飞驰。):边境之外,尘埃被清扫干净,文书飞速传达。
思廑拊髀图一报(思廑,思念;拊髀,拍大腿,形容急切的心情;图一报,计划报仇。):思念之情,迫切得像拍大腿一样。
旗常勒绩事犹微(旗常,经常;勒绩事,谋划作战;事犹微,事情还很小。):经常谋划着作战的事情,但事情还很小。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翃的《赠佘石丈》,全诗共八句,每句都包含深刻的意蕴,展现了作者对于战争的思考以及对于和平的追求。
首句“文坛奋迹愿多违”,诗人表达了自己在文坛上努力奋进的愿望,但现实中却常常遭遇挫折,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种无奈和辛酸的情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弦。
“焚却儒冠换铁衣”一句,诗人将儒生的身份抛诸脑后,换上了铁甲,象征着他决心投身于战斗,以武力保卫国家。这种转变,既体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认识,也表达了他对和平的渴望。
第三句“虽是文人羞绛灌”,虽然身为文人,但面对战争的残酷,诗人也感到羞愧。这种情感,既反映了诗人对于文人身份的认同,也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厌恶。
第四句“其如武士昧攻围”,如果一个武士不懂得进攻和防守,那么他的武艺也就失去了意义。这句诗揭示了战争中攻守的重要性,也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诗人以“帷中夜识风云变”和“阃外尘清羽檄飞”两句,描绘了他对于战争形势的敏锐感知能力。在帐篷里,夜晚能够认识到风云变化;边境之外,尘埃被清扫干净,文书飞速传达。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军事才能,也表达了他对战争的深刻理解。
最后一句“思廑拊髀图一报”,诗人用“思廑”二字表达了对战争结果的担忧和期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国家争取到胜利。而“图一报”则表明了他对战争的态度——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复仇,更是为了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福祉。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表现了诗人对于战争的深刻认识,又表达了他对和平的向往。通过对诗句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