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愁时我亦愁,秋风江上送行舟。
孤高懒上春明赋,慷慨能抒国士筹。
篷底正堪题雁字,酒家到处典鹴裘。
欲过湘水怀明月,应忆秦淮古渡头。
”`text
人道愁时我亦愁,秋风江上送行舟。
孤高懒上春明赋,慷慨能抒国士筹。
篷底正堪题雁字,酒家到处典鹴裘。
欲过湘水怀明月,应忆秦淮古渡头。
诗句释义:
“人道愁时我亦愁”:表达了诗人面对他人忧愁的情境时,也感到愁苦的心情。这种情感表达不仅体现了诗人与世无争的超然境界,更深刻揭示了他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深切感受。
“孤高懒上春明赋”:这里描绘了诗人不愿迎合世俗的态度,宁愿保持自己的高洁和独立。”春明赋”可能指的是文人墨客常写的一种辞章,而诗人选择不写,表明他倾向于更为真实和深刻的艺术表现手法。
“慷慨能抒国士筹”:此句展现了诗人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挺身而出,承担起拯救国家的责任。这种慷慨激昂的情感,不仅体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也是其忠诚与责任感的体现。
“篷底正堪题雁字”:描述了诗人在旅途中看到大雁南飞的景象,被这份自然界的壮观所感动,从而在船篷下写下诗句。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欲过湘水怀明月”: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越过湘江,去欣赏那轮明亮的月亮的愿望。这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宁静夜晚的珍惜。
“应忆秦淮古渡头”:这句诗意味着诗人可能会在夜晚回忆起秦淮河边的历史故事和古老渡口的场景,这些记忆可能与他的个人经历或历史背景有关,带有一种怀旧和沉思的色彩。
赏析:
范景文的《送王子云归楚》是一首充满深意和情感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描述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时代的忧虑、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个人的抱负和情感。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个特定人物的告别,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的赞颂。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其艺术魅力,也能从中汲取到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四季变换和自然景观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从秋日的萧瑟到冬日的寂静,再到春天的花开花落,每一个季节都承载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哲理思考。这种对四季变化的细腻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也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范景文通过这首诗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个人情感。他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的情感色彩。诗人将自己比作孤高的行者,不愿迎合世俗的眼光,而是坚持自我,追求真实的美。同时,他也将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责任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个人使命的担当。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怀,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
范景文的这首《送王子云归楚》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明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是对个人情感和生命体验的抒发,更是对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观念和艺术追求,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对生活和人生的有益启示。
注释:
- 人道愁时我亦愁:当世人都在忧愁的时候,我也感到忧愁。
- 秋风江上送行舟:我在秋风中送别远行的船只。
- 孤高懒上春明赋:我不愿意像某些官员那样迎合权贵,只愿保持我的清高品格。
- 篷底正堪题雁字:在船篷底下正好可以题写雁字。
- 酒家到处典鹴裘:我到处寻找可以典当毛皮大衣的地方来购买酒具。
- 欲过湘水怀明月:我渴望渡过湘江边,思念那明亮的月光。
- 应忆秦淮古渡头:你应当会怀念秦淮河古老的渡口。
译文:
人道愁时我亦愁,秋风江上送行舟。
孤高懒上春明赋,慷慨能抒国士筹。
篷底正堪题雁字,酒家到处典鹴裘。
欲过湘水怀明月,应忆秦淮古渡头。
创作背景:
范景文(1507-1588),明朝河间府吴桥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授东昌府推官。天启五年(1625),历任吏部文选郎中、太仆卿等职。崇祯三年(1630),任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明亡后自杀。谥文贞。《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文“气格高古”,有“明三百年绝调”。著有《大臣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