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得官不肯住,轮蹄此日远相闻。
自惊青眼骊黄外,谁解低头雁鹜群。
苏子亭前秋叶晚,董村竹里暮云分。
相逢若问淮阳事,一卧何能答圣君。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他的一位高士朋友的,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位高士的尊敬和钦佩之情。
首句“高士得官不肯住”,意思是说这位高士得到了官职却并不留恋,他宁愿远离世俗的生活,选择隐居在湖亭之中。这种不慕名利、追求自由的精神,正是许多文人墨客所追求的理想生活状态。
第二句“轮蹄此日远相闻”,意思是说这位高士的名声已经传遍了四方,他的事迹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位高士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隐士的高评价和重视。
第三句“自惊青眼骊黄外,谁解低头雁鹜群”,意思是说这位高士的才华和品行已经超越了普通人的范畴,他的智慧和见识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然而,他却始终保持着谦虚低调的态度,从不炫耀自己的才华和成就。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位高士的敬佩之情,也揭示了诗人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接下来四句是对诗人自己境遇的描述。诗人用“苏子亭前秋叶晚”来描绘自己在湖亭中度过的宁静时光;用“董村竹里暮云分”来描绘自己身处偏远之地,与外界隔绝的情景。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现状的无奈,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淮阳事件的回应和感慨。诗人说自己在淮阳事件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无法安心处理政务。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是继续努力工作,希望能够为国为民做出贡献。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忧虑,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自己职责的坚守和执着。
整首诗通过对高士和自己的描写和对话,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己现状的感慨。同时,也揭示了诗人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