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池中莲,花明摘其实。
婉彼班生女,投机嗣史笔。
谁云乌获身,不胜雏一匹。
所思既匪彝,承家故无术。
借曰犹未知,业非六与七。
况复厌膏粱,行当树榛栗。
如之何勿思,甘为辕下物。
灼灼池中莲,花明摘其实。
婉彼班生女,投机嗣史笔。
谁云乌获身,不胜雏一匹。
所思既匪彝,承家故无术。
借曰犹未知,业非六与七。
况复厌膏粱,行当树榛栗。
如之何勿思,甘为辕下物。
【注释】
灼灼:光彩夺目的样子。
池中莲:比喻女子。
班生女:指班婕妤。
投机:投合。
孰(shú)云:谁说。
乌获:传说中楚国勇士大力之士,以力大闻名。
匪(fēi):不是。
承家:继承家业。
借曰:假设说。
六与七:指文采、武功两方面的才能。
厌膏梁:厌恶奢侈的饮食。膏:油脂,泛指饮食。
树(zhù)榛栗:种植榛子栗子。
如之何勿思:为什么不思考呢?如何:怎样。
【赏析】
此诗是和陶渊明《责子》诗而作,诗人在对陶诗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抒发了自己对女儿教育问题的看法。开头两句用莲花比女儿,“灼灼”形容莲花光彩照人;“摘其实”,即摘取莲子,喻指女儿嫁人。接着写女儿像班婕妤那样有才学,能够继承家业,但作者却担心她不能承担起这一责任,因为女儿没有掌握统治国家、治理百姓的能力,所以认为她是“匪彝”,也就是不称职。作者认为女儿应该像楚将乌获一样勇猛强悍,而不是像班婕妤这样温柔贤淑,因为“乌获”是力大无穷,“不胜雏一匹”则暗示女儿应该学习班氏女子的文才而不学她的武艺,否则就会成为无能之辈。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女儿未来的期望和担忧。
诗人从两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一是指出女儿不应沉溺于享乐生活,应当立志成材;二是强调女儿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不要成为低贱之人。诗人认为女儿应该远离奢华的生活,树立远大的志向,这样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女儿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的担忧。最后两句诗是对前两联的总结和升华,意思是说,既然女儿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就应该下定决心去努力,不要让自己成为无用之物。这里的“甘为辕下物”是指心甘情愿地做车夫的车把式,比喻自己甘愿做别人的附属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女儿教育问题的担忧和期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认识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