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陵诮陶翁,谓其未闻道。
不见鲍焦生,洛水空立槁。
愤俗故所怀,捐躯恨不早。
何况骨肉间,安得不萦抱。

【注释】

  1. 少陵:指唐代诗人杜甫,曾讥讽陶渊明。
  2. 诮(qiào):责备。
  3. 鲍焦生:即鲍焦,战国时人。
  4. 洛水:即洛阳,在今河南洛阳附近。
  5. 愤俗:愤世嫉俗。
  6. 萦抱:牵系缠绕。
    【赏析】
    此诗首句是杜甫对陶渊明的批评,说陶渊明没有听到“道”,没有领会出“道”的精神。次句说陶渊明没有见过鲍焦,所以不能理解他那种为国而殉身的高尚精神。三、四句说陶渊明愤恨世俗,所以有那样的思想,但又不能及时行动,只有到死后才能看到自己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理解。五、六两句说,即使是最亲的人之间也难免有误会和猜忌,怎么能保证不会有人误解呢?末句以反问的形式作结,既表明了他对这种误会的看法,又表达了他的忧思之情。此诗是针对陶渊明的《责子》诗而作。
    这首诗用典较多。首句中的“道”,引自《老子》“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第二句引自《庄子·盗跖》:“闻古之广泽深谷之中……其兽犹以为乐也,今丘之心犹夫人耳,吾安能自苦以丧吾生?”第三句中的“愤俗”,引自《庄子·让王篇》:“我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怀哉!”第四句中的“鲍焦”引自《列仙传》,第五句引自《论语·卫灵公》:“父在观其志,父殁观其行。”第六句中的“萦抱”,引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范睢自以为穷困,乃上书求救于魏齐。”第七句中的“道”,引自《左传·隐公元年》:“大伯端委(手拿拐杖)以随武公,曰:‘吾不与(同‘顾’,回头看的意思)死,必不辱命!’”第八句中的“道”,引自《论语·颜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第九句中的“道”,引自《论语·卫灵公》:“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第十句中的“道”,引自《礼记·中庸》:“故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不肖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智不敢易也。”第十一句中的“道”,引自《孟子·公孙丑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俱惧。”第十二句中的“道”,引自《论语·子张》:“士见危致命,烈士不顾命。”第十三句中的“道”,引自《孟子·滕文公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第十四句中的“道”,引自《孟子·告子上》:“夫道,一人之私,小人避之如仇敌者。况辟人哉!”(《孟子正义》引)第十五句中的“道”,引自《荀子·非相》:“儒墨皆称舜贤,或为尧赎,或为尧耕。然而圣人之知功化善,贤于尧舜远矣。”第十六句中的“道”,引自《论语·子路》:“臧文仲其窃位者也与,于从者八,在三卿之下,有三臣而后之。”第十七句中的“道”,引自《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第十八句中的“道”,引自《礼记·大学》:“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天下之正位也。”“正”,即正直,这里引申为正直之道。第十九句中的“道”,引自《孟子·离娄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第二十一句中的“道”,引自《礼记·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人之非己。”第二十二句中的“道”,引自《孟子·尽心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第二十三句中的“道”,引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第二十四句中的“道”,引自《论语·述而》:“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勿加诸人。’子曰:‘赐也贤乎哉?’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第二十五句中的“道”,引自《孟子·万章下》:“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二十六句中的“道”,引自《礼记·中庸》:“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第二十七句中的“道”,引自《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第二十八句中的“道”,引自《礼记·经解》:“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显而已矣。”第二十九句中的“道”,引自《论语·卫灵公》:“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第三十句中的“道”,引自《礼记·中庸》:“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沛然发表,谓之君子之终始。”第三十一句中的“道”,引自《荀子·非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第三十二句中的“道”,引自《论语·宪问》:“道不行,乘孚浮于海。”第三十三句中的“道”,引自《论语·阳货》:“子游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第三十四句中的“道”,引自《礼记·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第三十五句中的“道”,引自《论语·季氏》:“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孔子闻之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好学,其好学也如不及。’”第三十六句中的“道”,引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第三十七句中的“道”,引自《论语·里仁》:“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第三十八句中的少陵,指杜甫。这句引自《论语·述而》:“子曰:‘不逆诈,不亿(预料)中情,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第三十九句中的责子,指陶潜,即陶渊明。这句引自《论语·子路》:“樊迟问政,子曰:‘无暴戾之行,遵先王之路而已矣。’”第四十句中的鲍焦,指战国时人。这句引自《列仙传·鲍叔传》。第四十一句中的洛水,即洛阳,在今河南洛阳附近。这句引自《列异传》及《后汉书·孔融传》:“汉末,黄巾贼起,百姓相惊。鲍信令弟鲍焦为贼所获。焦笑而言曰:‘今日破胆死于君前矣!’遂死。”
    【译文】
    少陵责怪陶渊明没有听到“道”,没有领会出“道”的精神。
    你没见过鲍焦被活埋的情景吗?洛阳城边的那片枯树空立着。
    你愤怒地痛恨世间的习俗,却不知道怎样及早行动,只能在死后看到自己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理解。
    何况骨肉亲情之间又怎么能没有疑虑和猜忌呢?怎能保证没有别人误解我们的情况呢?
    反问一句:你对此怎么看法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