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欤大圣人,树建实高厚。
道苞羲农前,业擅尧舜右。
茫茫沧海水,涓滴靡不受。
俨若登岱宗,绝顶小宇宙。
于戏七雄降,生民失领袖。
九流竞纷纭,百氏互驰骤。
虚无驾犹龙,因果凿灵鹫。
骎寻天网缺,畴补坤轴漏。
龙飞歘淮甸,六合更造就。
车书焕一统,谱系明授受。
寰区设黉校,家掖仍户诱。
诗书被华貊,狐兔伏林岫。
遂令宣尼脉,炳耀绝先后。
伟哉成周基,八百衍潢胄。
诗句解析
1 始入州谒宣尼庙二首: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始入州”可能指的是作者初到某个州或县,而谒见的是孔子庙(即宣尼庙)。”二首”表明这是两首诗。
- 猗欤大圣人,树建实高厚:赞美孔子的伟大与高尚道德。”猗欤”是形容词,表示赞叹;”大圣”指孔子的崇高地位;”树建”表示建立或树立,”实高厚”表示实际且深厚。
- 道苞羲农前,业擅尧舜右:赞扬孔子的道德和事业在古代圣贤中无与伦比。”道苞”意为道德如宇宙般广博,”羲农”指伏羲氏和神农氏,古代的两位伟大的农业和医药之神,”尧舜”是传说中的两位贤君。
- 茫茫沧海水,涓滴靡不受:表达对孔子教诲之广大无边、深入人心的感受。”茫茫”形容广阔无垠,”沧海”比喻知识的海洋,“涓滴”指点滴之微,“靡不受”表示无所不至,无不接受。
- 俨若登岱宗,绝顶小宇宙:将孔子比作登上泰山之巅的人,其智慧和德行犹如一个缩小的宇宙。”岱宗”为五岳之首泰山,象征着崇高的地位;“小宇宙”表示其智慧与品德之大。
- 于戏七雄降,生民失领袖:感叹历史上有七个强大的国家(可能指战国时期的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相继兴起,但最终没有找到能够领导人民走向繁荣昌盛的领导者。”于戏”是感叹词,”七雄”指战国七雄;“生民”即民众或百姓。
- 九流竞纷纭,百氏互驰骤:描述当时的学术界或思想界竞争激烈,流派众多,相互追逐。”九流”指儒家、道家、法家等九种学派,“竞纷纭”表示竞争和纷争不断;“百氏”指各种学派或学说,“互驰骤”表示相互追逐和迅速变化。
- 虚无驾犹龙,因果凿灵鹫:表达了对于佛教传入中国后影响深远的看法。”虚无”意为空无,”驾犹龙”比喻佛教如同神龙一般强大,“灵鹫”为佛教中的山名,传说中佛祖曾在此讲经说法。
- 骎寻天网缺,畴补坤轴漏:意味着人们正在努力弥补历史上的缺失和不足。”骎寻”意为追寻,”天网缺”指天网疏漏之处,“坤轴漏”指地轴上的孔隙未修补。
- 龙飞歘淮甸,六合更造就:描绘了龙飞凤舞的景象,暗示着新的时期的到来。”龙飞”形容气势恢宏,”歘”是突然的意思;”淮甸”可能是指淮河一带,“六合”指天地四方。
- 车书焕一统,谱系明授受:表达了对于全国统一和教育传承的重视。”车书”指车轨与书轨,古代用于表示国家的治理,“焕一统”表示统一繁荣;“谱系”指记录家族世系的书籍;“授受”指传授和接受知识。
- 寰区设黉校,家掖仍户诱:描述了学校遍布各地,家庭都鼓励子女读书学习的景象。”寰区”指整个世界,“设黉校”指设立学校;“家掖”指家庭支持;“户诱”指每个家庭都在鼓励子女学习。
- 诗书被华貊,狐兔伏林岫:意味着诗歌、书籍等文化成果传播到了遥远的国度,狐狸兔子也隐藏在山林之中。这里的“华貊”泛指华夏与蛮夷之地,“被”意为覆盖;“狐兔伏林岫”形容狐狸兔子藏匿在山林之中,形象地描绘了文化的普及与深远影响。
- 遂令宣尼脉,炳耀绝先后:强调孔子的教导和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光芒照耀,从未间断。“遂令”表示结果,“宣尼脉”指孔子的教导脉络;“炳耀绝先后”表示孔子的教诲光芒万丈,从古至今从未中断过。
- 伟哉成周基,八百衍潢胄:赞美周朝的基础稳固,其后代子孙繁衍兴旺。“成周”指周朝的首都洛阳,“基”指基础或根基;“八百”指周朝历经八百年;“衍潢胄”指子孙后代众多且都有杰出的才能。
赏析
这首诗是对孔子及其思想的颂扬。首句以“始入州谒宣尼庙二首”起兴,表现诗人初到州郡时对孔子庙的仰慕之情。接着,诗人通过赞颂孔子的伟大与高尚道德,以及其在历史上的卓越贡献,来表达对孔子的敬仰之情。然后,诗人以广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思考,描绘了孔子学问的博大精深和其教导的广泛影响。最后,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孔子及周朝基础的赞美和对其后代子孙的祝愿。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伟大人物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