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事临洮,夫子主谋议。
密图虏山川,手疏贤王系。
置传授方略,明镫上封事。
单于愿守边,阏氏私自媚。
王庭去幕南,塞下消烽燧。
孤心谅不渝,翻覆生睚眦。
《送殷无美先生之南都三首其一》
忆昔事临洮,夫子主谋议。密图虏山川,手疏贤王系。置传授方略,明镫上封事。单于愿守边,阏氏私自媚。王庭去幕南,塞下消烽燧。孤心谅不渝,翻覆生睚眦。
【注释】
①临洮:地名。在今甘肃省岷县。②夫子:对殷无美的尊称。③“密图”二句:指为元帝谋划,要他派兵征讨匈奴。④“置”句:指将军事交给了王莽。⑤“王庭”句:指匈奴单于的驻地王庭。⑥塞下:指汉朝的边疆。⑦“孤心”句:说自己的心志坚定,决不改变初衷。
【赏析】
此诗是诗人写给殷无美的赠别之作。殷无美,即严光(149—237),字子陵(或作遵),会稽余姚人。东汉初年著名学者、政治家,与刘秀同游学长安,后隐居于今浙江富阳附近的富春江畔。据《后汉书·逸民传》载:“初,光避汉世宗(刘庄)而起,及显亲尊,遂杜门不受客,而以相牛耕地自资。”公元58年(建武十三年)刘秀即位,是为汉光武帝,殷无美被征为谏议大夫,因不愿出仕,称病归家。光武多次征召,均遭闭门谢绝。后来,朝廷又命他担任太子太傅,他也辞而不就。据说,当光武得知他的高尚品质时说:“我前过丰沛,闻你为人高节,今天才知道你的为人。”于是,光武赐给他帛三百匹。不久,又诏令殷无美回京任职,他又以病推托不去。公元56年(建武十四年),光武再次征殷无美到京城任职,殷无美终于答应出仕,但只做了一个多月官而已,便称病辞职回家,从此不再出山。此后,他一直过着隐逸生活。这首诗就是写殷无美不肯出仕的故事。殷无美在朝中做官时曾受到排挤和打击,但他始终不改初衷。因此,当他拒绝出仕时,人们都很赞赏他的品格。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从诗的内容来看,作者殷无美是一位很有气节的人,他忠于自己的理想,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最终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尽管如此,他对理想的坚守并没有动摇,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的前两句回忆了殷无美年轻时为元帝策划抗击匈奴的情景。当时,元帝为了保卫边疆的安全,派兵讨伐匈奴。殷无美作为谋士,参与了这次战争的计划和决策。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就,而是继续为元帝谋划,要他派兵征讨匈奴。这说明他胸怀大志,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殷无美不仅关心国家大事,而且关注民生疾苦。他看到匈奴单于的驻地王庭离汉朝边境很近,担心那里的百姓遭受战乱的破坏和折磨。于是他建议元帝派兵驻守在那里,以保护边疆的百姓。同时,他还注意到塞下烽火已经熄灭,说明匈奴已经被平定。这些措施都体现了殷无美的远见卓识和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殷无美的品格非常值得赞扬。他曾为元帝谋划,要他派兵征讨匈奴;后来又为王庭的百姓考虑,建议元帝派兵驻守那里。这些都是他为国家着想的表现。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得到重用,反而被排挤和打压。这使他倍感失望和愤慨。但是,他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敬佩。
在这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一些典故来描绘殷无美的形象。如“密图”指的是周密地筹划、设计;“手疏贤王系”则是说他曾经亲自写信给匈奴单于,要求他遵守信约;“阏氏私媚”则是指匈奴单于的妻子偷偷地讨好元帝;“王庭去幕南”指的是匈奴单于的驻地王庭距离汉朝边境已经很近了;“塞下消烽燧”则是说塞下已经没有烽火信号了,说明匈奴已经被完全平定。这些典故都有助于塑造殷无美的形象,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性格特点和历史背景。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典故展现了殷无美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德。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