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曾怜佛桑贱,今来却见贵扶桑。
天鸡叫罢日才上,海蜃楼高霞正忙。
此时此花染欲醉,是株是朵茜成行。
都争茜颊堪千镒,谁问莲花似六郎。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次韵孔毅父独见前韵二首》。下面是对每一行的详细释义:
- “今来自岭海者云扶桑花也”:
- 诗句大意:如今从岭南海路来的都是说这花是从扶桑(一种神话中的神树)上摘下来的。
- 注释:岭南,指今天的广东、广西一带;扶桑,古代传说中的日出处,这里泛指远方或异域的花。
- “予昔所见殊不类是殆大苏所咏涓涓泣露紫含笑焰焰烧空红拂桑耳花家剪双头见寄始觉首四作之误”:
- 诗句大意:我之前看到过的花与这里的不一样,恐怕是苏轼所描写的那种“涓涓泣露”、“紫含笑”的扶桑花吧。
- 注释:涓涓,形容水珠细密的样子;扶桑,神话中的一种神树,这里借指远方的花。
- “乘酒漫成六首以赎差错插砚水瓶嫣然有笑语意岂亦怜老人之衰眊耶”:
- 诗句大意:我借着酒兴写了六首诗来弥补刚才的错误,并把那些错别字插进砚台的水瓶里,希望它们能嫣然一笑,仿佛在嘲笑我老迈的眼睛。
- 注释:嫣然,形容笑容美好;水瓶插字,即将错别字插入水中使之消失。
- “复取馀沥浇之当缠头耳滇蜀村歌云披蓑衣打杖头鼓风流在何处予拟答乡谚云雪落长江里依旧化作水何不落则雨却要是个底”:
- 诗句大意:我又取出剩下的汁液洒向它,就像裹着披风挥舞手中的木棍一样。这种花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我想用家乡的歌谣回答:“雪落在长江里,仍然变成了水,为什么不落下来成为雨呢?却非要变成一朵花。”
- 注释:余沥,残余的酒;披蓑衣打杖头鼓,形象描绘了渔夫在江面上捕鱼的情景。
- “昔者曾怜佛桑贱,今来却见贵扶桑”:
- 诗句大意:我曾经同情过那低贱的佛桑花,而现在看到的却是高贵的扶桑花。
- 注释:佛桑,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植物,这里指普通的花朵。
这首诗通过对扶桑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活变化的感慨。同时,诗人巧妙地利用诗词和日常生活中的元素,如酒、砚水瓶等,展现了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厚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