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秀色满南州,薜荔丛生楚客游。
三峡猿声偏入夜,千岩枫叶早知秋。
仙人结宅云烟近,太史藏书洞壑幽。
便欲焚鱼应未得,共言明主待谟谋。

注释:

阳山的秀色覆盖了整个南州,薜荔丛生的地方是楚地的游人。

三峡的猿声特别响亮,到了晚上就更加清晰,千岩的枫叶在秋天早早地就知道秋意已到。

仙人在这里结屋建宅,云烟近在身边,太史藏书的地方深藏在山壑之中,幽静神秘。

想要焚鱼却未得到,共言明主待谟谋。

赏析:

此诗描绘了诗人对南州的景色和生活的赞美,以及他对未来的期待和期望。整首诗以山水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未来的期望,展现了他的抱负和志向。

第一句“阳山秀色满南州”,诗人用“阳山”来象征南方的美丽景色,用“秀色”来形容其独特魅力,表达了诗人对南方景色的喜爱和赞美。

第二句“薜荔丛生楚客游”,诗人以“薜荔”和“楚客”为元素,形象地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薜荔”是一种常绿藤本植物,生长在岩石上,形态奇特;“楚客”则指生活在楚国的人。诗人通过对这两部分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南方人民生活状态的关注和思考。

第三句“三峡猿声偏入夜,千岩枫叶早知秋”,诗人以“三峡猿声”为元素,形象地描绘出了三峡地区的夜晚景象。“三峡”是指长江三峡,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猿声”则指的是三峡地区特有的猿鸣声。诗人通过对这两部分的描绘,表达了对三峡地区夜景的赞美之情。

第四句“仙人结宅云烟近,太史藏书洞壑幽”,诗人以“仙人”和“太史”为元素,形象地描绘出了一种超脱尘世、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仙人”象征着超凡脱俗的境界,“太史”则是古代的一种官职。诗人通过对这两部分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五句“便欲焚鱼应未得,共言明主待谟谋”,诗人以“焚鱼”为线索,展开了对未来的思考和展望。“焚鱼”在这里可能是指一种寓意深远的行为,象征着诗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期许和憧憬。“明主”则是指英明的君主,诗人希望他能听取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共同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

整首诗以山水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未来的期望和展望,展现了他的抱负和志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