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频年慕屡空,支离犹堕语言中。
不是班生表人物,徙然杨子戏雕虫。
书字书名吾岂敢,得皮得髓子应同。
他年郊畤传中说,倘借名卿孰过公。

下面是对《万思节以集中无名作诗见贻二首·其一》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学道频年慕屡空,支离犹堕语言中
  • 学道频年:学习道术多年。
  • 慕屡空:向往而不得志,空有志向。
  • 支离:身体或思维不完整、不集中的状态。
  • 堕语言中:陷入语言之中,无法自拔。
  • 译文:我学习道术已有多年,渴望得到却始终未能如愿,依然困于言语之中,不能自拔。
  1. 不是班生表人物,徙然杨子戏雕虫
  • 班生:指古代文学家班固,以其学识渊博闻名。
  • 表人物:形容才华出众的人。
  • 杨子:指战国时期辩士杨朱,以其利欲之心著称。
  • 戏雕虫:比喻学问不够深入,像雕刻小鸟的小工具一样浅薄。
  • 译文:我不是班固那样的才学之士,而是像杨朱那样追求功利的人,学问浅显,如同雕刻小虫般微不足道。
  1. 书字书名吾岂敢,得皮得髓子应同
  • 书字书名:指书法中的笔法和字形。
  • 吾岂敢:表示谦虚。
  • 得皮得髓:意指掌握了表面形式而未深入理解其内涵。
  • 译文:我不敢说自己懂得书法的技巧和方法,我只是掌握了表面的笔法而已,而没有真正理解书法的精髓。
  1. 赏析
  • 此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学习和修行的深刻理解和自我反思。诗人通过与班固、杨朱等历史人物的对比,揭示了自身在学习道路上的困境和不足。同时,通过“书字书名”和“得皮得髓”的描写,表达了对知识肤浅和理解不深的批评。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唐顺之作为明代文人的卓越才华和深厚底蕴。

《万思节以集中无名作诗见贻二首·其一》是一首充满哲理和自我反思的诗作。它通过对学习和修行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以及内心的挣扎和困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