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城东畔驻三乘,祝发从师记昔曾。
频着袈裟迎上客,自分斋饭与游僧。
谈经几夜窗飞雨,削杖先年手种藤。
因笑马鸣身已老,欲凭弟子为传灯。
赠天宁寺僧八十
化城东畔驻三乘,祝发从师记昔曾。
频着袈裟迎上客,自分斋饭与游僧。
谈经几夜窗飞雨,削杖先年手种藤。
因笑马鸣身已老,欲凭弟子为传灯。
注释:
(1)化城东畔:指天宁寺所在之地。三乘:佛家语,意译为“无量”。
(2)祝发:剃去头发,出家为僧。师:对僧人的敬称。
(3)频着袈裟:常穿着出家人的衣服。
(4)自分:自己觉得。斋饭:素食。游僧:来访的僧人。
(5)几夜窗飞雨:几场夜雨不停。
(6)手种藤:亲手种下藤蔓植物。
(7)因笑马鸣身已老:因为马鸣已经老了,所以笑他。马鸣,即马祖,唐代高僧,禅宗五祖之一。
(8)传灯:传授佛法、智慧的火炬。这里指代禅宗的教义和修行的方法。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天宁寺拜访一位出家人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这位僧人的崇敬之情。诗中描绘了僧人的生活状态和修行环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的心境和感慨。
首句“化城东畔驻三乘”,诗人以“化城”指代天宁寺,点明了自己此行的目的——拜访僧人。而“三乘”则是指佛教中的三种修行方法,分别是声闻乘、独觉乘和菩萨乘,这里用来表示诗人对于修行的向往。
次句“祝发从师记昔曾”,诗人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也曾像这位僧人一样,为了追求真理而放弃世俗生活,出家修行。这里的“祝发”是指剃去头发,出家为僧,是古代出家人的标志。而“记昔曾”则表明诗人对于过去的生活充满怀念和感慨。
接下来两句“频着袈裟迎上客,自分斋饭与游僧”,进一步描绘了僧人的生活状态。他经常穿着出家人的衣服迎接来访的客人,同时也会给来访的僧人提供斋饭。这里的“频着”“自分”都是形容僧人生活的忙碌和自在。
后四句“谈经几夜窗飞雨,削杖先年手种藤”,则是描写了僧人在寺庙中的日常活动。他们常常在一起讨论经典,探讨佛法;而那些藤蔓植物则是他们在闲暇之余亲手种植的。这些细节描绘出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
最后一句“因笑马鸣身已老,欲凭弟子为传灯”则是诗人对于僧人的赞美和祝福。他看到这位僧人虽然年岁已高,但依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愿意将自己的智慧和教诲传授给后人。这里的“马鸣”是指唐代高僧,他在禅宗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传灯”则代表着传承佛法的使命和责任。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内涵,通过对僧人生活的描绘和对他们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于修行和佛法的深深敬仰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僧人生活状态和修行方式的窗口,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真谛和修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