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清胜俯诸天,六月登临倍爽然。
泉迸都从绝顶出,雷鸣还自下方传。
经楼骋望群峰列,佛塔投诚一炬燃。
衲子似怜尘梦苦,梵声彻夜醒人眠。
注释:
中峰:指五台山的中台峰。
清胜:清高秀丽。
六月:指夏季。
倍爽然:更加清爽。
迸:从高处倾泻而下。
还自下方传:声音从低处传来。
经楼:寺庙中的阁楼。
群峰列:众山峰耸立。
投诚:投降、认输。
一炬燃:一把火。
衲子:僧人,佛教徒。
梵声彻夜醒人眠:佛寺里的钟声彻夜不停,使人不能入睡。
赏析:
这是一首咏五台山中台峰的诗。中台峰为五台之一,海拔2860米,是五座主峰中最突出的一座,号称“华北之脊”,素有“清凉界”之称。
首联写登台所见。在夏日登临中台,顿觉心胸开阔,神清气爽。诗人以“清胜”“倍爽然”形容登上中台峰后的清新感受,既写出了登台后的心境,又描绘出了中台的景色特征,突出了中台的独特之美。
颔联写雷鸣电闪的壮观景象。诗人用“泉迸”和“雷鸣”两词,生动地描绘出中台峰上雷声隆隆的场景,形象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颈联写佛塔焚毁的悲剧场景。诗人用“经楼”和“佛塔”两个词汇,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佛塔被焚的情景,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状。
尾联写夜晚的梵音之声。诗人用“梵声彻夜”和“醒人眠”两个词汇,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夜晚中台寺里梵音响起,使人们难以入睡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对佛祖的虔诚敬仰。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五台山中台峰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貌,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审美眼光。同时,诗人也通过对中台峰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