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坞深复深,见花不见树。
人间可避秦,何必桃源路。

醉经楼八景镜湖

深坞中花不见树,人间避秦桃源路

醉经楼八景镜湖是明代诗人唐伯元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醉经楼及其周围的自然美景,通过“岛上楼堪画,湖山敞画屏”的比喻,生动地展现了楼阁与湖山的和谐相融。后两句“不有楼居者,历历为谁青”则巧妙地引入了人的因素,暗示了美景因人而显,表达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哲理。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1. 第一句:“一坞深复深,见花不见树。”
  • 翻译:一个山谷深深而又深深,只见花朵不见树木。
  • 注释:这里描绘了醉经楼附近的八景之一镜湖的景象。山谷深邃,仿佛看不到边际,只能看到满眼的鲜花盛开,却无法触及那隐藏在花丛中的树木。
  • 赏析:这句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镜湖周围景色的美丽,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1. 第二句:“人间可避秦,何必桃源路。”
  • 翻译:人间可以避开秦朝,为何要寻找桃花源的路。
  • 注释: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认为人们完全可以避免秦朝那样混乱的时代,没有必要去寻找传说中的桃花源。
  •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于现实世界的失望。通过对比,诗人强调了自己对于和谐社会的向往。
  1. 第三句:“镜湖如鉴面,水光似镜非。”
  • 翻译:镜湖犹如一面镜子,湖水的光华却并非如镜子般反射。
  • 注释:这里的“镜”不仅指实际的镜子,也暗指诗人心中的明镜高悬的理想。
  • 赏析:这句诗通过比喻表达了对镜湖美景的独特感受。诗人将湖水的光华与镜子的光泽进行比较,强调了湖水的清澈和纯净。同时,诗人又用“非”字来强调这种美好并非只是表面的,而是内在的。
  1. 第四句:“醉翁乐此境,忘形入无我。”
  • 翻译:醉翁陶醉于这美丽的景色,忘却了自己的形骸和存在。
  • 注释:这里的“醉翁”指的是醉经楼的主人,也就是诗人自己。他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忘记了自我。
  •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绘醉翁的状态,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向往。诗人通过自己的体验,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享受的精神追求。
  1. 第五句:“人间可避秦,何必桃花源。”
  • 翻译:人间可以避免秦朝的混乱,为何还要寻求桃花源的安宁。
  • 注释:这里强调了诗人对于现实的理解和态度。他认为人们应该避免秦朝那样的混乱,而不是去寻找桃花源这样的地方。
  •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他通过对比,强调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1. 第六句:“若将湖比镜,湖光镜不如。”
  • 翻译:如果将湖比作镜子,那么湖光的美却远远不如镜面那般清晰明亮。
  • 注释:这里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于镜湖景色的独特感受。他认为湖光虽然美丽,但却没有镜子那般清晰和明亮。
  • 赏析:这句诗通过比喻和对比,强调了诗人对镜湖景色的独特感受和审美评价。
  1. 第七句:“若比醉中人,脱身堕太虚。”
  • 翻译:如果将醉翁比作醉中人,那么他的脱离尘世的境界就像从太虚无物跌落一样。
  • 注释:这里的“醉中人”指的是诗人自己。他将自己比作醉中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超脱世俗的渴望和追求。
  •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比和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于自我超越的渴望和追求。诗人通过将自己比作醉中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超脱世俗的向往和追求。

《醉经楼八景·其一·镜湖》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美感的诗作,它通过对镜湖美景的描绘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颂,也是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