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入故园千里远,觉来寒食在并州。
垂杨不是相思树,那得花开便白头。
并州寒食
梦入故园千里远,觉来寒食在并州。
垂杨不是相思树,那得花开便白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清明时节回到故乡并州(今山西太原)的情景。诗中通过梦境和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首句“梦入故园千里远”,诗人在梦中回到了遥远的故乡。这里的“千里”既指实际距离,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遥远。诗人在梦中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熟悉,但醒来后却发现这一切都变得陌生。
次句“觉来寒食在并州”。诗人醒来后发现,自己身处的并非故乡,而是异乡的并州。这里的“并州”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太原一带。诗人用“寒食”这个节日作为连接两地的纽带,表达出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句“垂杨不是相思树”,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垂杨并不是用来相思的树木,但它却能引发人们对家乡的思念。这里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既想怀念家乡,又无法摆脱现实生活的束缚。
尾句“那得花开便白头”则是诗人对自己青春年华流逝的感慨。他认为,只有当家乡的花开时,自己才会感到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这里的“花开”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流逝,而“白头”则暗示着生命的有限和岁月的无情。
整首诗通过对梦境和现实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诗人通过细腻的语言和深情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他的内心世界。
《并州寒食》是一首充满情感色彩的诗歌,它以梦为媒介,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的感悟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和丰富。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