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古四民,次二曰农。
虽及我私,岂忘于公。
沮溺之徒,始为隐沦。
滔滔不归,乃洁其身。
温温黄生,在彼原畛。
既耕既芸,遂名为隐。
其隐维何,无与于世。
左釐右粥,聊以卒岁。
人亦有言,可仕则仕。
苟非其时,进退由己。
嗟嗟众人,不惟其危。
朝趋夕奔,终蹈祸机。
惟生之为,彼善于斯。
悠悠我心,乐且无灾。
【注释】
- 四民:指士农工商四种职业。
- 次二曰农:在四民之中排在第二位。
- 虽及我私:即使照顾到我的私利。
- 岂忘于公:怎能忘记公众的利益。
- 沮溺之徒:即沮溺之辈,指隐士。
- 始为隐沦:开始隐居。
- 滔滔不归:形容隐者不为世用。
- 乃洁其身:才保持清白的操行。
- 温温黄生:指隐者的同道。
- 在彼原畛:在田野里耕作。
- 既耕既芸:既耕种又锄草。
- 遂名为隐:因而被称为隐士。
- 其隐维何:什么叫隐居呢?
- 左釐右粥:古代礼制规定,祭祀时,左边祭酒,右边食肉。此处泛指朝官暮吏的生活。
- 聊以卒岁:姑且度过一年。
- 人亦有言:古人常说。
- 可仕则仕:如有机会当官就应当出仕。
- 苟非其时:如若不是该做之时。
- 进退由己:是否出仕由自己决定。
- 嗟嗟众人:感叹那些众人。
- 不惟其危:只担心有危险。
- 朝趋夕奔:朝夕奔波。
- 终蹈祸机:最终陷入灾祸的机缘。
- 惟生之为:只有保全自身才是明智的。
- 悠悠我心:心中的忧思。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隐居生活的诗。全诗通过叙述隐居之士的生活状态,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肯定,抒发了自己淡泊明志、不慕荣利的思想感情。
第一层(开头四句):总述隐居生活。“四民”指士、农、工、商四种职业;“其次”是次于这四种职业而居第二位的。诗人认为“农”是最重要的行业,“农”之外,其他都是次要的,所以首句便说“四民,次二曰农”。接着写隐居之士的生活态度。“虽及我私”与“岂忘于公”相对应,意思是虽然顾及个人的私利,但是决不忘记公众的利益。这里突出了一个“私”字,表明作者所要歌颂的隐居者并不是自私的人。“沮溺之徒,始为隐沦”二句写隐者的出处及其行为。“沮溺之徒”,是指孔子所说“隐居放言”、“身中清白”的隐士;“始为隐沦”是说他从隐退到真正隐居的过程。“滔滔不归”是说隐居者不被世俗所用,不肯出来做官;“乃洁其身”则说明只有洁身自好,保持清白的操行,才能免遭污辱。“温温黄生,在彼原畛”两句写隐居者在田野上耕作、锄草的情形,同时暗示他们过着一种清苦的生活。“既耕既芸”三句,说明隐居者虽从事农业劳动,但并未因此而成为农民,而是仍保持着他们的名节。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隐居者的心态。前四句是写心态,后四句是写行动,二者之间是相互映照的。“其隐维何”,是对前面所说的“无与于世”的具体解释;“无与于世”,也就是无所作为。“左釐右粥”,是当时朝官暮吏的生活;“聊以卒岁”,就是姑且勉强过完这一年再说。“人亦有言,可仕则仕”两句,是说古人常常说,如果有条件出仕,就应该去当官。“苟非其时”,是说如果时机不对,那么,是否出来做官,还是应该由自己来决定的。“嗟嗟众人,不惟其危”两句,是说感叹那些众人,只担心有危险而已。这里的“众人”包括隐居者和其他人在内。这两句诗表面上似乎说的是众人,实际上也包含了作者的意思。“朝趋夕奔”,写隐居者的生活也是朝不保夕,没有一点安定感。最后两句,“惟生之为,彼善于斯”,意思是只有保全自身才是明智的。这里的“彼”指的是隐居者,“善”是好的意思。“悠悠我心”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观点。“乐且无灾”,是说自己能够安享天年,没有什么灾难。“悠悠”是悠闲自在的样子;“无灾”,指没有政治上的灾祸。
第三层(末四句):写隐居者的行为。“其隐维何?”是对前面所说的“无与于世”的具体解释;“无与于世”,也就是不参与世事活动。“左釐右粥,聊以卒岁”,“左釐”和“右粥”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生活状况:前者是祭祀时的礼仪规矩;后者则是朝官暮吏的生活。“人亦有言,可仕则仕”二句与前面所说的“左釐右粥”相一致,表明了隐居者对于是否出仕这个问题的态度。
这首诗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回忆和总结。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出了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价值的追求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