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逢端午节,旅邸景偏饶。
晓露滋蒲叶,薰风拂柳条。
汩罗空有恨,楚些竟难招。
忆昔乘波浪,亲曾夺锦幖。
欢声喧老稚,喜气动宾僚。
古庙喧鼍鼓,清歌协凤箫。
酒倾金错落,舞羡董娇娆。
汗渍香罗细,风来白纻飘。
狂心空自激,狭气未全消。
一别关山远,频惊岁月遥。
自怜身是客,史遇雨崇朝。
游子闲歌扇,佳人湿翠翘。
暝烟犹漠漠,凉气自潇潇。
赖有金兰友,题诗慰寂寥。

端午节遇雨,得“潇”字

喜逢端午节,旅邸景偏饶。

晓露滋蒲叶,薰风拂柳条。

汩罗空有恨,楚些竟难招。

忆昔乘波浪,亲曾夺锦幖。

欢声喧老稚,喜气动宾僚。

古庙喧鼍鼓,清歌协凤箫。

酒倾金错落,舞羡董娇娆。

汗渍香罗细,风来白纻飘。

狂心空自激,狭气未全消。

一别关山远,频惊岁月遥。

自怜身是客,史遇雨崇朝。

游子闲歌扇,佳人湿翠翘。

暝烟犹漠漠,凉气自潇潇。

赖有金兰友,题诗慰寂寥。

【解析】

《端午遇雨分得潇字》,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写于大历三年(768)端午节。诗的开头两句点出节日、地点和心情:喜逢端午节,旅邸景偏饶。端午,就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阳历六月初七,这天天气转暖,正是龙舟竞渡的好时节。杜甫此时在夔州一带漂泊,所以称“旅邸”。他的心情是喜悦而兴奋的,因为久旱逢甘露,所以觉得景色特别宜人;因为久别逢归人,所以觉得生活特别美好。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以下各联都围绕这个总纲展开,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三、四句写景,用典贴切自然,清新俊逸,给人以美感。晓露滋润了蒲叶,薰风拂动了柳条。这里的“晓露”,既是写景状物,又寓含着对友人王十五的怀念之情,王十五因避安史之乱,流落到夔州一带,杜甫曾寄过诗给他,希望他在家乡平安健康。这两句既写出了时令景物,又表现了作者的愉快情绪和对亲友的思念之情。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痛失贤臣,悲愤不已。这里化用屈原《离骚》中的“汨兮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意思是说:汨罗江上的水,仿佛在叹息遗憾,我好像要来不及赶上它啊!“竟”同“禁”,禁止的意思。“楚些”是指《楚辞》里的《招魂》,这里用来比喻屈原的作品。杜甫用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不能施展抱负的苦闷心情。

接下来四句抒发自己的感慨:回忆起当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壮烈行为,不禁为古人感到惋惜;想起自己曾参加《招魂》的演出,也不免感到惆怅。这两句是借古伤今,以屈原自比,抒发了作者对屈原的崇敬以及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接着写自己的回忆:还记得年轻时乘船游览长江时,曾经抢到锦缎制成的帷幔;还曾听到乐工弹唱《楚辞·招魂》。这些往事,都是令人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和快乐时光。

最后四句描绘了一幅热闹欢快的画面:欢声笑语中,人们争相观看老小,高兴得手舞足蹈;欢乐的气氛感染了所有的宾客。在这美好的节日里,人们欢聚一堂,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恩泽。

诗的中间四联主要写景,通过描写端午佳节的美景、历史故事、个人经历等,表达出对屈原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端午节日。当时杜甫在夔州,从诗中看,此诗应是杜甫于端午日雨中即兴所成之作。首联写景,颔联用典抒发情感,颈联回忆旧事,尾联写景抒情。整首诗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