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都重经术,校雠何审详。
唐兴尊圣道,斯文赖表章。
群经刻翠琰,森列置国庠。
众目共观睹,异诸孔壁藏。
逮今数百载,字画犹辉光。
义理焕日星,万载明纲常。

【注释】

东都:指长安。重经术:重视经典学说。何审详:多么审慎详细。唐兴:即大唐兴起。尊圣道:尊崇圣人之道。斯文:此为文化、学术。赖表章:依靠表彰、宣扬。群经:众多经典著作。雕:雕刻。翠琰:翡翠和玉石,古代用它们来装饰器物,这里泛指各种精美的书。森列:排列整齐。置国庠:置于国家学府。众目共观睹:大家都在观看瞻仰。异诸孔壁藏:不同于孔丘的壁藏。逮今:至今。数百载:数百年。字画:字体笔画。犹辉光:依然辉煌。义理:意义和道理。焕:光彩灿烂。万载:千年。明纲常:阐明纲纪和常法。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唐代以前我国文化发展成就的赞美。诗中首先点明主题,然后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一是肯定唐代以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成就;二是指出唐代以前我国文化的发展与当时统治者提倡的崇尚圣人之道分不开的。最后以“义理”一词收尾,说明唐代以前我国文化发展的光辉业绩将永远照耀千秋万代。

诗的开头两句是总说,点出题意。首句“东都重经术”,表明东都洛阳(即长安)重视儒学经术,而儒学经术又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基础,因此可以概括出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成就。次句“校雠何审详”,则进一步指出,由于东都洛阳重视经术,因而学者对于经典著作进行严谨校雠,从而保证了我国文化的发展。这两句话既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又为下文作了必要的铺垫。

中间四句主要写唐代以前的文化成就。“唐兴尊圣道”,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指出了唐代以前我国文化之所以能繁荣昌盛的原因,那就是尊崇圣人之道。“斯文赖表章”,“斯文”指儒家的“六经”。这句话表明,我国的文化之所以能流传久远,是因为得到了朝廷和学者们的重视和推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表章”就是表彰、宣扬,也就是尊崇的意思。“群经刻翠琰,森列置国庠。”“雕”和“琢”都是雕玉的美称,这里比喻儒者精心研究“六经”。《周礼》有“太史掌邦国之志,以书叙邦国,掌人史掌万民之号,与其出入。”郑玄注云:“书,谓著于竹帛也。”可见古代的“书”是指简策之类。所以“群经刻翠琰”即指古代的“六艺”,亦即“群经”。这些“群经”被精工雕琢,陈列在国家的学府里。这四句的意思是:那些被雕琢得晶莹剔透、美不胜收的古“经书”,像珍宝一样被陈列在国家的学府里。接着诗人又描绘了这些“群经”被人们瞻仰的情景,与孔丘的壁藏相比,更加突出其价值。

“众目共观睹”“异诸孔氏壁藏”两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这两句的意思是:如今这些珍贵的“群经”被摆在学府里,让众人来观赏,它的价值就不同寻常了,就像孔丘的壁藏一样,受到人们的珍视。这里的“异乎”是与……不同的意思;“孔氏璧藏”是引自《论语·述而》:“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颜渊曰:‘夫天地万物,吾何爱焉?’孔子曰:‘大爱若爱其身,此言君子所及也。”“孔氏壁藏”指孔子的壁藏。

“逮今数百载,字画犹辉光”二句是全诗的重点。意思是说,至今已经过去了数百年,但那些“群经”字画仍然光辉夺目,熠熠生辉。这句既是承前启后,也是总结全诗。这四句的意思是:时至今日已经过去数百年了,但是那些“群经”字画仍然光彩照人,闪耀着光芒。

【译文】

长安城到处都在讲经学,经籍的校对非常谨慎细致。

大唐兴起尊重圣人之道,这种文化传统一直延续不绝。

许多经典都被刻成翡翠和宝石般的精美书,排列整齐地摆放在国学官署。

众多的读书人都前来参观学习,它的价值远超过孔子的墙藏书库。

到现在已经有几百年了,但字迹仍像当年一样清晰可辨。

它的意义和道理像日月星辰一样光明灿烂,千年万代都不会改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