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官城西青城山,道释往往栖其间。琳宫梵宇半陈迹,瑶草昙花空自闲。
禅翁说法伏黑虎,仙子朝元骖翠鸾。天花时落石坛静,灵药夜捣玄霜寒。
复闻长林中,亦有幽求子。眼看富贵等浮云,心薄功名如弊屣。
人间荣辱了不闻,几度天书徵不起。山有芝兮隰有丰,幽泉发窦锵玲珑。
饥餐渴饮足以保厥躬,乐逍遥兮无穷。人间此景亦罕逢,何须远寻鹫岭兼崆峒。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锦官城西有座青城山,道教、佛教信徒常常在这里修行。半山上残留着一些古代的建筑遗迹,而那些瑶草和昙花也似乎只是在自得其乐地生长。
禅僧们在这里讲法,可以降伏凶猛的黑虎;仙女们在朝拜元神时,可以骑在翠绿的鸾鸟上。天空不时会飘落下天花,石坛上显得格外宁静;夜深人静的时候,灵药被捣碎成粉末,散发出寒气。
我还听说长林中也有很多追求高境界的人。他们只关心自己的荣辱,却把功名看得太轻。
他们对于人间的富贵和荣耀毫不在意,几度天书都召唤不醒他的意志。山上长满了芝草,山下有丰富的水源,幽泉从中流出,发出清脆的声音,宛如玲珑的美玉。
他们饥来吃饭,渴了喝水,足够维持他们的身体健康。他们快乐逍遥,没有什么是束缚他们的。这样的生活,人间少有,何需远寻鹫岭和崆峒山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青城山的自然景色和修行者的生活状态。整首诗通过对青城山的描绘以及修行者的生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第一句“锦官城西青城山”,直接点明了地点,为后面的描述打下了基础。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北方向,自古以来就是道教的重要圣地。这里山势雄伟,云雾缭绕,景色优美,被誉为“天下山水之一”。
第二句“道释往往栖其间”,描述了青城山的宗教氛围。这里的道士和僧人常常在此修行,与自然融为一体。这里的建筑遗迹,如寺庙、塔楼等,都是历史的痕迹,见证了青城山的历史和文化。
第三句“琳宫梵宇半陈迹”中的“琳宫”和“梵宇”,分别指代佛家和道家的庙宇。这些庙宇虽然已经有些年岁,但依然保留着古老的气息。而“半陈迹”则表示这些庙宇虽然已经有些年头,但依然保留着古老的气息。而“瑶草昙花空自闲”则通过比喻,表达了青城山的神奇和美丽,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第四句“禅翁说法伏黑虎”则描述了青城山的佛教文化。在古代,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流派,即禅宗。禅宗强调内心的觉悟,主张通过禅定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解脱。在青城山,有许多禅宗僧侣在这里讲经说法,吸引了众多信众前来听讲。而“伏黑虎”则形象地描绘了禅修的过程,如同驯服一头凶猛的黑虎一样,需要耐心和智慧。
第五句“仙子朝元骖翠鸾”进一步描绘了青城山的仙风道骨。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仙子是指神仙的女子或者男性化身,朝元则是修仙的一种方式。在这里,仙子朝元骖翠鸾,意味着仙子们骑着美丽的翠鸾飞向天空。这种描述不仅展现了青城山的神秘和美丽,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赞美。
第六句“天花时落石坛静”,继续描写青城山的美景。天花是一种祥瑞的象征,象征着吉祥和美好。当天花落下时,石坛显得更加安静和神圣。这种描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意境,也让读者更加感受到青城山的美丽和神秘。
第七句“灵药夜捣玄霜寒”则描绘了青城山的另一番景象。这里的灵药指的是珍贵的药材,夜捣玄霜寒则暗示了夜晚时分的寒冷和寂静。在这种环境中,灵药被捣碎,散发出寒气,让人感到既神秘又诱人。
第八句“复闻长林中,亦有幽求子”则引入了另一个角色——幽求子。幽求子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他们追求真理和道义,不拘泥于世俗的名利。这句诗通过描述长林中的幽求子,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赞赏。
第九句“眼看富贵等浮云”则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超脱态度。这句话告诉我们,面对世俗的财富和地位,我们应该像看待浮云一样淡然处之。这种态度让我们更加专注于内心的需求和修养,而不是外在的物质享受。
第十句“心薄功名如弊屣”,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超然的态度。这里的功名指的是世俗的成功和荣誉,敝屣则是旧鞋子的意思。作者认为,相比于功名,内心的修养更加重要。因此,我们应该像扔掉破旧鞋子一样,抛弃功名的追求,专注于内心的成长。
第十一句“人间荣辱了不闻”则进一步强调了超然的态度。这句话告诉我们,面对人间的荣辱得失,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淡然。这种态度让我们更加专注于内心的需求和修养,而不是外界的纷扰和诱惑。
第十二句“几度天书徵不起”则用一种诗意的方式表达了这种态度。这里的天书指的是天命、命运等不可改变的事物。这句话告诉我们,面对天命和命运的安排,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淡然。这种态度让我们更加专注于内心的成长和修养,而不是被外界的因素所困扰。
第十三句“山有芝兮隰有丰”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美好的自然景色比作灵芝或丰收的土地。这样的描写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画面感,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向往。
第十四句“幽泉发窦锵玲珑”则进一步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好。这里的幽泉指的是清澈见底的小溪,窦是洞窟的意思。铿锵玲珑则形容声音清脆悦耳,犹如玉石敲击一般。这种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和美感的环境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魅力。
第十五句“饥餐渴饮足以保厥躬”则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喜爱和赞美。这里的饥餐渴饮指的是简单的食物和水,足以保证身体的健康。这体现了作者对物质需求的超脱和淡泊,以及对简朴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第十六句“乐逍遥兮无穷”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生活态度。这里的逍遥表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无穷则强调了这种生活态度的无限可能和深远意义。这种态度让我们更加专注于内心的成长和修养,而不是被外界的因素所束缚和限制。
最后一联“人间此景亦罕逢,何须远寻鹫岭兼崆峒”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生活态度的独特性和珍贵性。这里的人间此景即指人间的景色或人生经历。鹫岭和崆峒是佛教中著名的两座山峰,象征着修行的境界和目标。这里提到“亦罕逢”意味着这样的场景或经历非常罕见和珍贵。因此,我们不需要特意去寻求更高的地方或更远的地方进行修行或体验人生。相反,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和经历,专注于内心的成长和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