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昭反国,说反屠羊。
犒师存国,弦高郑商。
居处卑贱,陈义匪常。
谁谓草泽,而乏贞良。
嗟嗟贵仕,名利膏肓。
视彼二子,冥鸿天翔。
【注释】
感古十四首:即《古诗十九首》。
楚昭反国,说反屠羊:《左传·昭公十六年》载,楚昭王在逃亡中回到国内,大夫申无宇向昭王进言:“楚国的祸害是君王不亲见贤人。”昭王问谁为贤人,无宇答道说反。说反指屠羊说,屠羊说原是郑国的商人,因献计帮助晋文公打败原、宋两国,被封为上卿。后以“屠羊说”比喻能为国家出力的贤臣。
犒师:犒赏军队,表示慰劳之意。存国:保全国家。弦高:春秋时期郑国名将弦高,他听说秦兵将至,便假扮成郑国使者,用十二头牛犒赏秦军,又派子家冒充秦国使者,诱秦军退兵。
居处卑贱,陈义匪常:居处卑贱,指居处低贱;陈义非常,指陈说的道理不是平常的。
谁谓草泽,而乏贞良:谁说在野的草泽之间,就缺少有节操的人!
嗟嗟贵仕,名利膏肓:唉,为什么那些高贵的官宦们,把名声和利禄看得如此重呢?
视彼二子,冥鸿天翔:你看那两位隐逸之士,就像那高飞的鸿鹄那样自由自在。
【赏析】
《感古十四首》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这是其中的第十四首。诗的前两句通过历史故事来说明贤人的作用;中间两句则从现实角度来论述贤人的作用;最后两句则是对前两句的具体阐述。全诗以议论为主,但语言质朴,形象生动,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这首诗开篇即点明主旨,以历史故事来证明贤人的重要。“楚昭反国”一句指的是楚灵王逃到乾溪时被晋国所围,楚国大臣申无宇进言劝谏楚灵王要亲近贤士,楚灵王不听。后来楚军被晋国打得大败。这两句诗人运用历史典故说明贤人的重要性。
接下来三句,诗人又具体阐述了贤人在现实中的作用:“犒师存国”指的是春秋时期郑国名将弦高犒赏秦军的故事,弦高假扮成郑国的使者用十二头牛犒赏秦军,又派人诱使秦军撤退。“犒师存国”是说贤人能够保卫国家。“弦高郑商”指的就是弦高的事迹。“居处卑贱”指的是弦高虽然出身卑微,但却能够担当重任,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居处卑贱”四句是说贤人虽然地位卑下,但他们所宣扬的道理却是高尚且永恒的。“谁谓草泽”,指的是在野的草泽之中也不乏有志之士。“而乏贞良”指的是他们虽然缺乏道德修养,但是却能够坚守正道。“嗟嗟贵仕”,“名利膏肓”,这两句是说那些身处高位的人却沉溺于名誉利禄之中,甚至达到了忘我的地步。诗人用“膏肓”来比喻名利对于人的毒害,意在告诫人们要警惕名利的危害。
最后两句诗人又对前面的内容进行了总结。“视彼二子”指的是看那两个隐逸之士;“冥鸿天翔”则是形容他们在高飞远逝中展现出的自由与超脱。诗人以这两位隐逸之士为例,来说明贤人不仅能够保国安民,而且还能保持自身的清白与超脱,不受世俗的羁绊。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充满了哲理,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