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尘一以灭,高下玉为台。
牧马来无所,同云黯不开。
冻凝青海浪,路失白龙堆。
奉使丁年客,从今又几回。
边雪
烟尘一以灭,高下玉为台。
牧马来无所,同云黯不开。
冻凝青海浪,路失白龙堆。
奉使丁年客,从今又几回。
注释与赏析:
1. 诗句解析
- 烟尘一以灭:这里用“烟尘”比喻战乱,意味着战争使得一切都显得模糊和消失,如同烟雾一般。
- 高下玉为台:形容地势的高低变化被比喻为玉石雕刻的台阶,暗示地形的复杂多变。
- 牧马来无所:指马匹在没有目标或方向的情况下游荡。
- 同云黯不开:形容天空中的云雾厚重,视线受阻,无法看清事物。
- 冻凝青海浪:形容海水因寒冷而结成冰,形态如海浪。
- 路失白龙堆:指道路因为积雪而变得难以辨认,如同迷失在一片白色的龙形堆积物中。
- 奉使丁年客:这里的“丁年”可能是指年老体衰,而“客”则表明了出使者的身份和背景。
- 从今又几回:表达了诗人对此次出征后未来再次出使的感慨,以及对于未知未来的不确定感。
2. 译文
烟尘消散了,大地恢复了平静;
高高低低,都是玉石雕刻的台阶。
牧羊人无目的地闲逛,
天空中的云层厚重得让人看不清楚。
冻结的海水化作坚硬的冰块,
道路因积雪而变得难以辨认。
作为使者的老去之人,
未来又将有几回能再踏上征程?
3. 赏析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自然景观描绘,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和国家使命的深刻反思。从“烟尘一以灭”、“高下玉为台”到“路失白龙堆”,诗人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自然意象,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战争破坏的深深忧虑。同时,通过对“奉使丁年客”的描述,诗人展现了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即使在老年也要为国家的使命奋斗。整体上,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更是对人性、历史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