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诗礼地,地是叹人遐。
夜月虚茅宇,春风到楝花。
自公曾许国,有子善承家。
手泽垂垂在,清明迥未涯。
诗句释义及注释
- 昔闻诗礼地: 这里提到“诗礼”,指的是儒家的诗歌和礼仪,是古代对文化教育的重视。”诗礼地”可能意味着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地方或者象征性的地方。
- 地是叹人遐: “地”指这个地方或环境,“叹人遐”可能表达了一种对某人的深切怀念或对其远离的情感。
- 夜月虚茅宇: 描述夜晚月光下,简陋的茅草屋。”虚”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空旷、寂寞之意。
- 春风到楝花: 春天的气息带来了楝树的花,楝花在中国文化中通常象征着纯洁或美好。
- 自公曾许国: “自公”指的是某个人或某位公职人员,”许国”则意味着为国家献身或承担重大责任。
- 有子善承家: 描述了这个人有一个好的儿子,能够很好地继承家族的优良传统。
- 手泽垂垂在: “手泽”指遗物、遗志,”垂垂在”意味着这些遗志或物品依然存在,虽然时间已经过去。
- 清明迥未涯: “清明”通常用于形容清澈明朗的天空,“未涯”表示没有尽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某种精神追求或事业的持续进行,没有终点。
译文
昔日听闻诗礼之地,地是感叹人心遥远。
夜晚月色映照空荡无人的茅屋,春风送来楝花的芬芳。
自公曾经承诺为国家,有子善于继承家业。
遗留下来的手泽依旧存在,清明的天光遥不可望。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与怀旧来表达作者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望。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述,引出了对人物的怀念,尤其是那些曾经为国家或家庭做出贡献的人。诗中的“夜月”、“春风”、“楝花”等元素,不仅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整体上,这首诗表达了对过去的尊敬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感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