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移古寺到波心,往哲遗踪竟至今。
珠号摩尼从佛得,江浮明月正东吟。
一丘偃盖情何远,半壁河山泽尚深。
四百馀年存俎豆,清风犹自满双林。

谁移古寺到波心,往哲遗踪竟至今。

珠号摩尼从佛得,江浮明月正东吟。

一丘偃盖情何远,半壁河山泽尚深。

四百馀年存俎豆,清风犹自满双林。

诗句翻译与赏析:

谁移古寺到波心,往哲遗踪竟至今。

注释:是谁将古老的寺庙迁移到了波心之中,那些前人的遗踪依然存在于这里。
赏析:这两句诗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了对历史遗迹的怀念与感慨。“谁移古寺”表达了一种对古代建筑变迁的好奇和感叹,而“往哲遗踪竟至今”则透露出一种对古人智慧与精神追求的敬意和怀念。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读者不禁思考,历史的变迁是否真的带走了某些东西,还是仅仅改变了形式而已。

珠号摩尼从佛得,江浮明月正东吟。

注释:珍珠的名字叫做摩尼,它来源于佛教中的摩尼宝珠;江面上漂浮着明月的影子,正是在东边升起时的样子。
赏析:此句中,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佛教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气氛。月光如洗,照亮了江面,也照亮了人心,使人们仿佛看到了佛陀的教诲与指引。这种景象让人联想到佛教中的修行境界,以及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和探索。

一丘偃盖情何远,半壁河山泽尚深。

注释:一片丘陵上,亭子被遗忘;一半的山河依旧宽广深远。
赏析: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永恒之美的情感。诗人用“一丘偃盖”比喻那些被遗忘的亭子或古迹,而“半壁河山”则象征着国家的辽阔和民族的坚韧。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美景与人文历史的交融,也体现了人们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

四百馀年存俎豆,清风犹自满双林。

注释:四百多年过去了,祭品仍然保存完好;清风依然充满整个山林。
赏析:最后两句诗是对历史的一种缅怀和赞美。“四百馀年存俎豆”意味着尽管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但人们对先祖的纪念之情并未减弱。这里的“俎豆”原指古代祭祀时用的器皿,引申为纪念和尊敬。而“清风犹自满双林”则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纷扰的精神境界。诗人通过描绘山林之间的清风,传达了一种宁静致远、高洁自持的思想情感,使人感到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升华。

总结:

《海珠寺谒李忠简公祠追次先府君韵二首》是清代陈恭尹的作品,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古寺的历史变迁及其周边的自然风光。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历史遗迹的关注和尊重,也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向往。其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