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势盘郁,开豁独斯宇。
中天置茅屋,上与祝融伍。
阶下俯众峰,窗间括南土。
夜冥江火近,日出寒檐雨。
托宿此最高,终身未更数。

【解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是李白在天宝三年(744年)春天游览高台寺时所作。全诗四句,前两句写寺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风格;后两句写诗人夜宿于寺,观日出,听江声,触景生情,抒发感慨。

“山南势盘郁,开豁独斯宇。”首句描写了寺院所在的地理环境,即山南地势盘曲,而此山南麓的寺院却是开阔豁亮、别具一格的所在。“盘郁”形容山势曲折回旋,郁郁葱葱,这里突出了山峰的雄伟壮观,同时也表现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与赞美。

“中天置茅屋,上与祝融伍。”颔联进一步描绘了高台寺的雄壮。“中天置茅屋”,意谓寺院建在高高的半空中,“中天”是古人常用的一个概念,指居中或居正的意思。这一句写出了高台寺的宏伟,也暗含着作者对于自己才华的自信与得意之情。“上与祝融伍”,传说中祝融氏是南方土著部落首领,后来成为夏王朝掌管火种的官长,故称祝融氏为祝融神。《淮南子·形训》说:“南方祝融,鸟官是也。”《史记·楚世家》说:“祝融故南岳也。”这里的“伍”字表明了作者与祝融一样具有崇高的地位。这两句表现出作者对高台寺的喜爱以及自己的自豪感。

“阶下俯众峰,窗间括南土。”“阶下俯众峰”,写站在台阶下俯瞰四周的群山。从高处俯瞰群峰,可以尽收眼底,这既是一种享受,又可以使人心胸开阔,胸怀坦荡。“窗间括南土”,写通过窗户可以看到南面的大地。“括”字用得极妙,不仅写出了视线所及的范围,更表现出作者的气宇轩昂。这两句表现了作者登临高台寺时的豪迈情怀。

“夜冥江火近,日出寒檐雨。”颈联描写了夜深人静时的江边景象和日出的时分。“夜冥”意为夜晚昏暗,“冥”字用得极好,既写出了夜色的浓重,又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寂寞和孤独。“江火”是指江边燃起的灯火。“寒檐”指冷雨淋湿的屋檐,“寒”字写出了环境的清冷,“檐”字写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之简陋。“雨”字写出了诗人的心情之凄凉。“江火”和“檐雨”两处用典,一方面点明了地点,一方面暗示了时间,更增添了诗歌的意境。

“托宿此最高,终身未更数。”尾联表达了作者对于高台寺以及自己在此地生活的态度。“托宿”指寄身于此地。“此最高”指的是高台寺,“托宿”表明诗人在这里暂住,“最高”表明诗人对高台寺的喜爱。“终身未更数”表示诗人在这里度过一生的时间并不多。这两句话既表现了诗人对于高台寺的感情,也表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年(744年)春天游览高台寺时所作。诗人以极其优美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高台寺雄奇壮丽的风貌和它幽美的环境,表现了诗人对高台寺的喜爱以及自己的自豪感。

第一句写高台寺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山的南面地势盘曲,而这个山南麓的寺院却是开阔豁亮、别具一格的所在。第二三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高台寺的雄伟,同时暗含了作者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中天置茅屋,上与祝融伍。”意思是说高台寺建在高高的半空中,“中天”是古人常用的一个概念,指居中或居正的意思。“上与祝融伍”,传说中祝融氏是南方土著部落首领,后来成为夏王朝掌管火种的官长,故称祝融神。《淮南子·形训》说:“南方祝融,鸟官是也。”《史记·楚世家》说:“祝融故南岳也。”这里的“伍”字表明了作者与祝融一样具有崇高的地位。这两句表现出作者对高台寺的喜爱以及自己的自豪感。

第四五六句写高台寺周围的环境。“阶下俯众峰,窗间括南土。”站在台阶下俯瞰四周的群山,可以尽收眼底。“窗外括南土”,写通过窗户可以看到南面的大地。“括”字用得极妙,它不仅表现出视线所及的范围,更表现了作者的气宇轩昂。这两句表现了作者登上高台寺后的豪迈情怀。

第七八两句写夜深时的情景。“夜冥江火近,日出寒檐雨。”“夜冥”意为夜晚昏暗,“冥”字用得极好,既写出了夜色的浓重,又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寂寞和孤独。“江火”,“夜冥”时江边的灯火显得格外耀眼。“寒檐雨”,冷雨淋湿了屋檐,更显出环境的清冷。“寒”字写出了环境的清冷,“檐”字写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之简陋。“雨”字写出了诗人的心情之凄凉。“江火”、“檐雨”两处用典,一方面点明了地点,另一方面暗示了时间,更增添了诗歌的意境。

最后两句写诗人对于高台寺以及自己在此地生活的态度。“托宿此最高,终身未更数。”这两句既表现了作者对高台寺的喜爱以及自己的自豪感,也表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