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西望水云乡,秋半蒹葭未有霜。
一曲沧浪歌不歇,又随明月下潇湘。
【注释】
沧浪:泛指江水。
洞庭:指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秋半:秋天的一半。
蒹葭:一种水草,这里代指蒹葭洲。
霜:指霜降。
沧浪歌:泛舟长江时的歌唱。
潇湘:地名,在今湖南省东部。
【译文】
我泛舟在洞庭湖上,向西望去,是一片水云迷蒙的故乡。
到了深秋,洲上还没有结霜。
一曲泛舟之歌声,唱个不停,又随着明月,顺流而下,来到长沙、衡阳一带。
【赏析】
“月下泛沧浪江”,点出诗人夜泛洞庭,乘舟江中。开头二句写景。首句写远景。“西望”二字,总摄全篇。洞庭湖在长江中游,北接中原,南控五岭,西连巴蜀,地势重要,为楚地要冲。作者以“西望”概言洞庭湖的位置和作用。次句紧接上文,从近处落笔。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湖秋色图。“水云乡”、“蒹葭洲”,既写出了湖上的景物,也暗含作者自己的心绪。三、四句写近景。第三句紧承第二句,说泛舟已久,不觉已是深秋,而蒹葭洲上却还无霜,表现出一种萧瑟的气氛,衬托出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感。第四句写泛舟之歌,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两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作者泛舟洞庭,心情本已凄清,但当明月朗照,清风徐来时,便情不自禁地唱起曲来,那歌声一直荡漾到长沙、衡阳一带,使那里的渔父也能听到。“沧浪歌不歇”,是实写;“又随明月下潇湘”,则是想象之辞。这两句将洞庭湖中的景色和渔父的歌声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美妙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是诗人暮年时所作,当时他已厌倦了官场生活的奔波劳碌,于是退隐江湖,过着闲适的生活。诗中描写的景物都是眼前所触目,所耳闻的。诗人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一个静谧、优美、幽深的山水境界,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清幽绝尘的境界,使人感到一种超尘脱俗的闲适情趣。
全篇语言平易流畅,音节和谐悦耳,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