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卧不行天,龙吟梁甫篇。借龙何处所,行雨遍三川。
三川山势常含雨,北风不断东风驶。赤龙上天掉龙尾,更遣流星促龙起。
定军山中龙骨藏,龙光夜夜拂咸阳。
卧龙谣
龙卧不行天,龙吟梁甫篇。借龙何处所,行雨遍三川。
三川山势常含雨,北风不断东风驶。赤龙上天掉龙尾,更遣流星促龙起。
定军山中龙骨藏,龙光夜夜拂咸阳。
译文:
卧龙歌
龙躺在地上不能行动,只能在地上发出低沉的鸣叫,像在《梁甫吟》一样。我借问它在哪里,它到处降雨滋润着中原大地。
中原地区的山势常被雨水笼罩,北方的寒风和南方的东风相互驱驰。赤龙飞上天空,带着它的尾巴,又派遣流星催促龙腾飞。
定军山中的龙骨隐藏起来,夜晚时分,龙的光辉照耀着咸阳。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绘龙的形象和行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
首句“龙卧不行天”,以“卧”字开头,形象地描绘出龙的形态和状态。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常常与神秘、威严、力量等联系在一起。在这里,龙躺在地上,象征着国家的软弱和停滞不前。同时,“卧”字还暗示了龙虽然处于沉睡状态,但其内在的力量依然强大。
次句“龙吟梁甫篇”,则转向了龙的声音描写。这里用《梁甫吟》来衬托龙的鸣唱之声,意味着龙的歌声如同古老的诗歌一样,充满了深沉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同时,“吟”字也暗示了龙在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
接下来的诗句进一步描绘了龙的行为。“借龙何处所”,诗人通过询问龙的去向,表达了对龙的好奇和关心。而“行雨遍三川”,则具体描述了龙的行为——降雨滋润大地。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龙的自然特性,也暗示了其为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的愿望。
最后两句则转向了龙在特定环境下的表现。首先,“三川山势常含雨”,描述了中原地区山势多雨的自然景观。这里的“常”字强调了这种天气的频繁和持久,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动荡不安。其次,“北风不断东风驶”,则形象地描绘了不同方向的风相互交织的情景。这种景象既反映了自然界的混乱和无序,也暗喻了政治局势的复杂多变。
至于“赤龙上天掉龙尾,更遣流星促龙起”,则是对龙的进一步描写。这里,“赤龙”可能指的是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红色龙形物体,可能是古代的一种武器或道具。它飞上天空并掉落下“龙尾”,暗示了某种重要的动作或决策。同时,“流星促龙起”则形象地描绘了流星划过夜空的场景,暗示着某种迅速而有力的行动即将发生。
“定军山中龙骨藏”,这句诗可能是在描述某个特定的事件或场景。在古代文化中,龙被视为尊贵和神秘的存在,常常与帝王权力相关联。而“定军山中”则可能指的是某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地点。在这里,“龙骨藏”可能暗示了某种重要的秘密或机密被隐藏或守护起来。
这首诗通过对龙的描写和表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担忧。同时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将自然现象与政治社会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