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鹄非雠人,挽弓欲射之。
蜻蛉亦何意,儿童解黏丝。
人生寄一世,毁誉安所期。
高树多天风,高台多赫曦。
贞白苟不亏,岂能随崇卑。
诗句释义
1 鸿鹄非雠人,挽弓欲射之:鸿鹄(大雁)与“仇”字无直接关系,这里可能是诗人用来形容大雁自由飞翔的姿态。诗人想要拉弓射下它,可能寓意着对自由或远方的向往。
- 蜻蛉亦何意,儿童解黏丝:蜻蜓在飞舞时,其幼虫(蚕宝宝)会在空中吐丝,形成网状结构捕捉食物。这里的“解黏丝”形象地描绘了蜻蜓捕食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的脆弱和变化。
- 人生寄一世,毁誉安所期:人生的短暂,如同短暂的一天。人们无法预测他人的评价和毁誉,所以不必过分在意外界的看法。这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世事难料的感慨。
- 高树多天风,高台多赫曦:高处的树木常被风吹动,而高台上阳光更为明媚。这两句可能寓意着高处不胜寒、高处也更加辉煌的道理。
- 贞白苟不亏,岂能随崇卑:这里的“贞白”可能指的是纯洁高尚的品质,而“崇卑”则可能指地位高低。诗人强调只有保持自己的本质和尊严,才能不受世俗影响,保持自己的独立和清醒。
译文
- 鸿鹄并非仇敌,我欲拉弓射击它。
- 蜻蜓展翅飞来,孩子们却已解开了蛛丝。
- 人生短暂如朝日,赞誉与否都无从期待。
- 高耸的树木承受风压,高处的平台接受更多阳光。
- 坚守纯洁高尚,岂能随风倒伏在低处?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人以鸿鹄、蜻蜓等自然元素为引子,引发出对自由、生活、名誉等话题的深入探讨。同时,诗人还通过对高树与高台的描写,传达了对坚持自我、不被外界环境左右的信念。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人生的反思,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